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61.
刘晶磊  王建华 《岩土力学》2012,33(12):3653-3658
为了研究循环荷载频率变化对吸力锚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频率循环荷载作用下,张紧式吸力锚在最佳系泊点受静荷载与循环荷载共同作用时的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循环荷载与静荷载加载方向相同时,尽管循环荷载频率不同,但锚的破坏模式与静荷载作用下锚的破坏模式一致,均为竖向拔出;荷载循环频率的变化对锚的循环平均位移有一定影响,在循环荷载开始作用阶段,随循环频率增大,循环平均位移逐渐减小,随荷载循环次数增加,循环频率对循环平均位移影响逐渐减弱;荷载循环频率改变会对锚的循环承载力产生影响,当荷载循环频率从0.1 Hz减小至0.01 Hz时,若循环破坏次数为100,循环承载力降低8%左右;若循环破坏次数为1 000,循环承载力降低4%左右;当循环破坏次数达到2 000时,循环承载力仅降低1%左右,此时可忽略循环荷载频率的变化对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2.
孟振  陈锦剑  王建华  尹振宇 《岩土力学》2012,33(Z1):141-145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砂土中螺纹桩的竖向承载特性,比较分析螺纹桩与普通直桩承载性能的差异以及螺距对螺纹桩承载力的影响。静载荷试验后进行一系列土工试验,研究桩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螺纹桩的极限承载力约是普通直桩极限承载能力的1~4倍,极限状态下的平均桩侧阻力是普通直桩的3~4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螺距的减小,螺纹桩的桩侧阻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极限承载能力和控制沉降的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63.
软土中桶型基础水平循环承载力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华  杨海明 《岩土力学》2008,29(10):2606-2612
利用真空预压方法制备了一个大尺寸软黏土模型试验土池,进行了不同竖向静荷载与水平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软土中单桶基础承载力的模型试验,研究了竖向静荷载与水平循环荷载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的水平循环承载力小于静承载力;导致基础破坏的循环荷载与循环次数取决于竖向静荷载。竖向静荷载越大,与同一循环破坏次数对应的循环荷载就越小。依据模型试验土的循环强度变化关系,采用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可以依据软黏土的循环强度变化关系,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数值计算评价软土地基中桶型基础的水平循环承载力。  相似文献   
364.
通过对湖沼平原一个6层建筑的短桩原位测试和数值分析,研究了短桩基础的荷载传递与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桩基的实际承载力大于计算值,而沉降远小于计算值。桩顶反力和基底土压力的观测结果显示:地基土所分担的荷载较小。对短桩基础的桩-土共同作用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地基土层内的附加应力和分层沉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湖沼平原短桩基础的沉降以桩端以下土层的压缩变形为主。浅部硬土层既作为短桩的持力层,又有利于附加应力的扩散,从而减小了沉降。  相似文献   
365.
根据珠江三角洲GZ-2孔测年结果、岩相特征和孢粉地层信息推断,该地区全新统约在6.0 ka BP开始沉积, 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更新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气候相比有明显变化。孢粉与沉积信息揭示,全新世本区气候基本以暖湿为主,气候波动不大,在5.0~2.4 ka BP表现最为热湿,在2.4~1.9 ka BP相对偏凉干,随后恢复暖湿。在这些相对较明显的波动中还包含有次一级的微弱波动。除了反映气候变化,孢粉信息也指示了一定的沉积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信息。该区在中全新世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进入晚全新世后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植被和环境的影响加剧, 期间水深逐渐变浅,沉积环境由河口湾、浅海、滨海潮滩逐渐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区域气候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66.
京津冀地区大气局地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V3, 采用三层双向嵌套技术, 模拟了京津冀地区不同季节温度场和风速场等边界层特征量及其变化特征. 模拟结果表明: (1) 在弱天气系统控制下, 该地区大气边界层中可同时存在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环流, 同时三者还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 (2) 海陆风环流极盛时可深入陆地200 km左右, 山谷风环流的影响最大可覆盖北京区域内的平原地区, 而“城市热岛”环流则发生在城市中心几十公里范围内, 并对前两个环流起明显的削弱作用; (3) 三者的演化均存在日变化特征, 且前两者的相位相差约6 h左右; (4) 上述三种环流的耦合结果使一年内京津冀地区边界层环流形势大致可分成春夏型与秋冬型, 在一天内又可分为凌晨至上午的平原风和下午至深夜的山地风; (5) 上述三种环流的耦合在该地区西北部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地带形成一条大致沿地形等高线走向的风场辐合带, 即所谓的污染物汇聚带. 这条水平风辐合带几乎常年存在, 其下端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直到和另一条平行于太行山走向的水平风辐合带汇合, 从而对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积聚与输运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67.
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是指GPS天线接收卫星信号的电气中心与其机械几何中心之差,在GPS高精度测量中,这是不容忽视的。讨论了采用基线测量相对定位法确定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计算出天线相位偏差结果。  相似文献   
368.
正方案     
(一)  我国在天文学研究和制造天文仪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方案正是古代天文仪器创制中的一件珍贵仪器,然而不知由于什么缘故,正方案下落不明。如今,正方案的复制品(北京天文馆伊世同同志复制)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前的四合院和河南登封测景台。后经过文献考察,发现正方案置放在简仪底架南侧的正中。这点由杨恒《元太史院铭》铭文中一句话“正方案敷简仪下”所证实。然而对明代仿制简仪考察结果表明,简仪下放置的已是用正方案改制的地平式日晷,还发现正方案是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的一种木制定向仪器,后人为了便于保存而…  相似文献   
369.
用抗剪强度指标计算桩的侧阻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库伦定律,采用有效应力和粘土的快剪强度计算混凝土预制桩的侧阻力,通过对大量桩的静载试验结果比较,其方法有较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70.
王威  王建华 《岩土力学》2015,36(Z1):315-319
为了掌握高能级强夯作用下土体的变形特性,在LS-DYNA的框架内,采用非线性大变形显示有限元算法和“帽子”本构模型,计算了强夯作用下地基土体的变形。首先,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有限元基本模型,并与实际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其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土体的隆起和侧向位移特点。其次,以该基本模型和夯坑的变形为考察对象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能级、同能级不同动量以及夯锤与地基土间的水平摩擦力对土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级强夯作用下夯锤与地基土间的水平力是不可忽略;夯锤与地基土之间的摩擦力,对夯坑侧向的土体位移和地表的隆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