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生态软件园对缓解环境压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角度,以促进自然、产业、人文3种生态(即广义的生态)的建设为目标,建立了生态软件园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软件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估生态软件园的发展现状,为生态软件园的建设做出导向,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2.
管道输送以其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化工企业与园区中得到广泛应用。管道输送的规范管理和安全监控是管道高效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本研究根据天津临港工业区管廊数据管理和管道泄漏检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了化学品管道输送监控预警系统,将GIS技术和泄漏检测模型有机集成,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综合查询、管道运行的远程监控和管道泄漏检测及空间定位等功能,可有效提高管廊系统日常管理效率和事故决策分析水平。系统以方案的形式组织管理所有数据,可适用于其他地区管廊的监控管理,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63.
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婧  刘奔腾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8,37(9):1802-1817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2015年12月13日-25日百度迁徙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格局两个角度,探讨近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人口疏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京津圈层特征,河北则缺少发育成熟的区域次级中心,京津冀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且以人口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② 人口普查的长时段迁移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流入格局更为集聚;百度迁徙的短时段数据分析发现,北京是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高热城市,天津是人口流出的较热城市,北京、天津、廊坊三地之间人口流动最为活跃,且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活跃;③ 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特征、城镇发展水平、基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化指数、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交通区位和地形起伏特征,是京津冀县域常住人口长时段内集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短时段人口流动方向与数量还受节假日与季节的叠加影响。从城市功能、场强、网络及其演化的综合视角,更有助于深化人口集疏变化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64.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and thus improving regional policies, are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conomic entit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ihua")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need but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irection of integr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China, and it also provides a significant perspective for identifying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so as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policies. This study mainly aims to: firstly,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ihua in China at prefecture level; secondly,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 to identify the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ihua. This paper comes firs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te of Sihua in China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identify the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hua development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may benefit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polici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相似文献   
65.
王婧  李海蓉  杨林生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677-1686
为了解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环境、食物及人群硒水平的分布现状,论文通过CNKI、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收集了2000—2018年间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区土壤、粮食、饮水及人发硒含量的文献,按拟定标准共筛选出33篇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区自然环境总体仍处于低硒循环状态,其中耕作土壤、饮水平均硒含量分别为0.147 mg·kg-1和0.54 μg·L-1,高原自产青稞、小麦、糌粑平均含硒量分别为9.27、19.08、11.07 μg·kg-1;而病区儿童整体硒营养水平较1990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趋势,发硒平均含量为0.234 mg·kg-1,已基本脱离硒缺乏状态(<0.20 mg·kg-1);外源性大米的硒含量为43.29 μg·kg-1;病区儿童发硒水平与土壤总硒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r=0.125,P>0.05,N=23)。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儿童发硒水平与自然环境硒水平不一致的变化趋势提示,随着社会人文因素的干预,外源性硒的输入有所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区人群对当地低硒环境的依赖性,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情稳定下降并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水溶性富勒烯对U(VI)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化富勒烯(C60(OH)n)和羧基化富勒烯(C60(C(COOH)2)n)的加入对U(VI)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影响作用类似。在pH<3范围内,羟基化富勒烯和羧基化富勒烯对吸附几乎没有影响,在pH>3以后,二者开始抑制碳纳米管对U(VI)的吸附。较低浓度(10 mg/L)的C60(OH)n对U(VI)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而等量的C60(C(COOH)2)n已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前者可能是由于羟基化富勒烯和U(VI)竞争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位点造成的,后者则可能改变了氧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电荷。用双位点模型对不同固液比和U(VI)初始浓度下U(VI)的吸附率随C60(OH)n和C60(C(COOH)2)n初始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