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高磊  隆浩  沈吉  汪勇  王建 《湖泊科学》2014,26(5):651-660
古湖岸堤是湖面波动的地貌证据,可以用来重建古湖泊演化.古湖岸堤沉积物的准确测年是应用此地貌学证据重建湖泊演化的关键.以我国兴凯湖最低一级湖岸堤——大湖岗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英小片技术,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对大湖岗2个不同位置的剖面风成砂质沉积物(共13个样品)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样品石英组分的光释光衰减曲线特征表明,样品的释光信号以快组分为主,预热坪和实验室剂量恢复实验结果表明,SAR法可以用来测量兴凯湖古湖岸堤样品的等效剂量.通过分析样品等效剂量分布情况和比较3种年龄模型(平均值模型、中值模型和最小值模型),认为大湖岗湖滨砂质沉积物在沉积埋藏前石英光释光信号晒退完全,获得的OSL年龄是可信的.年代结果表明,大湖岗采自不同位置的2个剖面的年代范围一致,且各个剖面中所有年代均随地层顺序变化;另外,2个样品的OSL年龄与同层位的炭屑样品的14C年代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进一步表明OSL测年技术可以获得可靠的兴凯湖岸堤沉积物的年龄.尽管与前人使用热释光(TL)测年方法研究大湖岗形成年代有较大差别,本文认为兴凯湖最低一级古湖岸堤——大湖岗形成于距今约1.24-0.50 ka.  相似文献   
52.
采集来自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巴图湾、大沟湾和三岔河等3处典型湖相地层出露点的3个样品,分别提取石英和钾长石矿物组分,采用小片技术(样品直径2 mm)进行释光年代测试,并将两种矿物年代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应用单片再生剂量(SAR)流程测试了石英样品的等效剂量(预热温度选为260℃).剂量恢复实验和光释光特性显示,SAR流程测试条件选择合适,样品沉积前光释光信号晒退完全,说明石英年代结果可靠.另外,应用两步红外激发(激发温度分别为50℃和150℃)的单片再生剂量流程(post-infrared infrared-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写为p IRIR流程)测试钾长石样品的等效剂量,剂量恢复实验和释光特性等各项检验均符合要求,剩余剂量在-0.2~0.026 Gy之间,可忽略不计.钾长石的p IRIR150信号异常衰减速率为0.55~1.71(%/decade),因造成的误差较小,故无需对年代结果进行校正.3处湖相地层的石英年代分别为11.3±0.9、6.5±0.6、2.7±0.2 ka BP,钾长石p IRIR150年代分别为10.0±0.7、6.9±0.5、2.4±0.2 ka BP,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全新世湖相沉积物适合用钾长石p IRIR150流程进行释光测年.本研究为毛乌素沙地部分样品因石英信号较弱而无法测年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也为该区域全新世,尤其是历史时期(近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年代学支撑.  相似文献   
53.
云南鹤庆钻孔揭示的西南季风轨道尺度演化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运用自动轨道调谐方法确定鹤庆钻孔时间标尺的基础上, 首先分阶段探讨鹤庆钻孔碳酸盐指标的 演化特点, 然后采用频谱分析和滤波分析方法, 通过对鹤庆钻孔碳酸盐沉积记录的分析, 探索西南季风轨道尺度的 演化规律。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天文因素是影响西南季风演化的重要因素, 但并非惟一因素, 西南季风的演化中存在着中更新世转型和1. 55MaB. P. 附近的转型, 后者推测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全球冰体积变化有关; 在西南季风演化的不同阶段出现100ka, 73ka, 66ka, 54ka, 41ka, 30ka, 23ka, 19ka,15ka 和10. 7ka 等周期。  相似文献   
54.
对中国北方环境敏感带封闭湖泊岱海获得的高质量沉积物岩芯, 进行了年代学、以及有机质含量(TOC, TN)、碳酸盐含量(CaCO3)和孢粉等代用气候环境指标的测试与分析. 结果表明: 全新世以来岱海沉积物中TOC, TN等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孢粉百分含量、孢粉通量的变化相当吻合, 并在约6.7~3.5 ka BP(日历年约7.6~3.6 ka BP)期间达到全新世以来的高值; 6.7 ka BP以来, 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也在6.7~3.5 ka BP期间达到峰值; 而在早全新世及中全新世早期9.0~6.7 ka BP(日历年龄约10~7.6 ka BP)期间, 相对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孢粉通量却对应较高的碳酸盐含量. 上述关系揭示: 在6.7~3.5 ka BP期间, 岱海流域生产力、有效降水条件均得到很大增强, 进而有可能在水动力条件增强的情况下, 携带较多的流域有机质、花粉以及碳酸盐类物质入湖, 并造成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同时富集. 而9.0~6.7 ka BP期间, 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孢粉通量以及高碳酸盐含量恰恰说明在流域有效降水减少、植被相对匮乏的背景下, 湖泊自身可能的高蒸发率. 二者具有不同的气候环境背景. 基于上述认识, 认为中全新世6.7~3.5 ka BP期间极可能是岱海流域降水充沛、植被丰盛的气候适宜期, 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全新世早期或早全新世.  相似文献   
55.
错鄂湖200m深井岩芯古地磁测年表明,错鄂湖形成于约2.8Ma年前.沉积岩性组合、粒度特征和磁化率变化揭示了约3次大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反映了至少2次剧烈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同时,孢粉组合也揭示了构造隆升导致的植被组合的变化.初步研究认为,大的湖泊沉积环境变化主要是在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背景上进行的.2.8-2.5Ma和0.8M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而2.5-0.8Ma环境演化过程更多的受到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所揭示的环境气候信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敬禄  王苏民  沈吉 《湖泊科学》1996,8(2):113-118
根据我国不同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组成特征的分析,就其揭示的环境气候意义作了探讨。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波动间接地反映气候冷暖的波动,但高原与平原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值变化具有不同的环境气候意义。这与陆生植物C3及C4植物的分布密切相关,据此初步划分为三种有机质δ^13C古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57.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通过对南四湖表层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揭示出南四湖不同湖区重金属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地质积累指数(Igeo)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上级湖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汞为主,并依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将南四湖上级湖分为三个生态风险功能区: 昭阳湖轻污染区;独山湖中等污染区和南阳湖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58.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994年9月,在吉林省大布苏湖湖盆东部,获取了总厚度为8.10m沉积剖面样品。以10cm间隔采样,对样品中有机质成分及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值指示了源生物的特征。在暖干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具有较高的δ^13C值;反之,冷湿时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3C值降低,结合剖面碳酸盐含量及^14C年代分析表明,湖区15000年来经历了多期冷  相似文献   
59.
浅钻岩芯揭示的固城湖4000年来环境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固城湖6.2m深的现代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粒度、有机质含量、有机质σ~(13)C和孢粉分析。沉积记录巾各项环境指标的变化表明,4ka以来固城湖经历了高湖面—低湖面—高湖面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湖泊环境演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但2.5ka以来人类活动对湖泊演化的影响显得更为明显。特别是2.5ka和1.1ka两次人类对湖泊水系的改造是引起湖泊环境两次突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0.
固城湖晚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羊向东  王苏民  吉磊  沈吉  马燕 《湖泊科学》1994,6(3):233-239
本文依据固城湖GD钻孔系统的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6.3m岩心所做的孢粉图式,结合~(14)C测年,从下面上分为8个孢粉组合带,进而论述了4000年来该区的植被发展和气候的4次冷暖交替的变化。4次冷期约为3.0—2.5KaB.P.2.0—1.5KaB.P.、1.0—0.8KaB.P.和0.4Ka以来。此外,还根据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有机质δ~(13)C值、有机碳含量及历史记载等资料,侧重讨论了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