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668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51.
根据采自青海湖流域天峻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1061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通过响应函数计算得出,该年表对青海湖区5~7月气温和前一年年降水量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该地的年降水量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重建的年降水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10a时间尺度上年降水经历了11个偏多和偏少时段,其中6(7)个显著的偏少(多)时段分别是1001~1060、1131~1320、1411~1510、1691~1740、1811~1850年和1911~1940年(961~1000、1061~1110、1321~1410、1511~1650、1741~1790、1881~1910年和1941~2000年)。平均约53a发生一次突变,13~14世纪是年降水的多变时期,12、17和20世纪是年降水的相对稳定时段。  相似文献   
952.
青海省农业区(浅山)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墒情是政府决策部门抗旱减灾的重要信息,是农牧业抗旱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的领域,充分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增强气象服务手段和增加服务产品,青海省土壤墒情监测站点从2003年5月1日起,由原来只测干土层厚度的浅山地区10个站点,增加到28个,同时增加了土壤重量含水率的监测,其中,农业浅山地区16个,牧业区12个。由于土壤墒情监测站点的增多,资料统计量较大,每旬分析制作服务产品时土壤墒情资料统计起来耗时、耗力、又易出现差错,系统的研制可减轻工作量,方便业务工作应用。1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青海省农业区(浅山)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为了操作方便提供良好的交互访问界面,制作了系统主表单,操作界面如图2、图3所示。5个命令按钮控件可完成5项功能,3个组合框控件通过下拉列表框,选择土壤墒情监测年份、测墒日期和测站。图形显示区,报表生成区。图1青海省农业区(浅山)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总体框图1.1土壤墒情资料录入模块数据录入是系统的基础,只有将数据写入到相应的数据库后,才能实现对数据统计、查询功能的操作。本系统监测站点为农业区浅山地区(无灌溉条件),选择能代表当地不同干旱程度(重旱、中旱、轻旱)的...  相似文献   
953.
利用共和盆地共和、贵南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盆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地表蒸发量增大的变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加速了共和盆地草地退化和沙化,同时人类活动又加剧了共和盆地草地的退化和沙化趋势。  相似文献   
954.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相似文献   
955.
末次冰期是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冰期,气候异常寒冷且存在高频高幅波动,河流系统如何响应冰期气候的变化值得关注与研究。基于河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传统的经典地貌理论认为河流下切在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的下切行为发生在间冰期或者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堆积行为发生于冰期,然而近年来最新的河流地貌研究成果表明,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较为普遍。首先对河流阶地形成的传统模式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单纯的构造驱动模式存在不合理性,气候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无法驱动多级且高差较大阶地的形成,地壳抬升往往是必要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河流堆积-下切行为转换形成河流阶地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前人的研究案例总结出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行为响应气候变化的三种模式:(1)气候的高度不稳定性引发大规模的洪水事件驱动河流快速下切;(2)快速隆升区气候高频波动叠加构造抬升驱动河流下切;(3)沿海平原地区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驱动河流下切。这三种模式对于理解末次冰期河流系统对短尺度高频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河流阶地成因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6.
甘肃后长川钨矿白钨矿Sm-Nd定年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m-Nd同位素定年和稀土元素对后长川钨矿的白钨矿进行分析等手段研究,结果表明:白钨矿Sm-Nd等时线年龄为399.0Ma±9.2Ma,白钨矿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呈明显的中稀土(MREE)富集型,Eu正异常较明显,表明其形成于富钠的热液中,REE3+与Na+组合以化合价补偿形式有选择性地置换白钨矿晶格的Ca2+。白钨矿成因为石英脉型,成矿物质来自围岩,岩体可能更多地表现在为成矿提供热源,加热流体通过淬取地层中物质成矿,其成矿可能与祁连地区加里东末期区域构造热事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57.
958.
成矿构造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劲草 《地质学报》2010,84(1):59-69
基于对成矿构造的重新定义,建立起矿床学中相关构造术语的概念谱系,认为成矿构造是指:控制矿体几何形态、具有独立自然边界、为矿质直接充填或交代的地质构造单元。基于成矿构造单元的概念,认为成矿构造系列是指:同一构造体制下或某种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一套成矿构造单元的总和,并将成矿构造系列划分为十大类型。成矿构造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构造动力破坏(构造致裂)为主形成的成矿构造——简称构造型成矿构造;另一类是以流体动力破坏(流体致裂)为主形成的成矿构造——简称流体型成矿构造。基于成矿构造的结构,可将上述两类成矿构造各划分为四种亚类型:角砾岩型、脉型、细脉型与蚀变岩型。比较了二类成矿构造中对应的成矿构造类型的差别。提出断裂构造系统中流体型成矿构造一般只发育于弱应变域(Q域)中,构造型成矿构造一般只发育于强应变带(P域)中。讨论了形变类型、成矿构造类型与矿化类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构造类型与矿化类型具有一一对应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59.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 探明夕卡岩型矿体铜钼铅锌金银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初步探明角岩型矿体铜钼金属资源量也达大型以上规模。通过详细的矿体地质特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认为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的与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夕卡岩型矿体分布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的层间扩容空间中, 角岩型矿体赋存在角岩中。矿床规模宏大, 具斑岩成矿系统的围岩蚀变和矿石特征, 识别出6种矿石类型、29种金属矿物和四期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的平面分带由浅部向深部由Pb+Zn(Au+Ag)→Pb+Zn(Cu+Au+Ag)向Cu(Mo+Au+Ag)→Cu+Mo(+Au+Ag)→Mo演化,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带、矿石矿物分带。含矿岩浆岩SiO2变化于59.58%~73.16%, 表现为富K2O, 过铝质, 低Mg, 并富F(平均0.08%)、Cl(平均0.02%)的特点, 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 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在70.35×10-6~175.01×10-6之间, 平均为116.47×10-6, 高Sr、低Y和Yb, 具明显的正Sr异常和明显的Nb、Ta、Ti负异常, 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富集, 在Y-Sr/Y图解中投点于冈底斯含矿斑岩区, 具有高钾似埃达克质岩特点, 具C型埃达克岩特征。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显示钙碱性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 表现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的岩石系列, 并显示一定的岩浆混合特征, 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利于铜多金属矿成矿, 特别是伴生金、银的高含量与此有关。无矿斑岩脉或外围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在16.27±0.31 Ma(MSWD=1.9)~15.99±0.34 Ma(MSWD=2.5), 具有成矿前侵位的特征; 含矿斑岩脉的锆石SHRIMP年龄在14.2±0.2 Ma和14.1±0.3 Ma之间, 稍晚于主成矿期; 斑岩型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78±0.33 Ma, 角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67±0.19 Ma, 夕卡岩型矿石成矿时代也在15 Ma左右(14.5~15 Ma), 主成矿期在中新世Langhian期。与辉钼矿的成矿年龄相比, 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稍早, 而闪长玢岩相对较晚。由此, 建立了基于推覆滑覆构造控制矿体分布, 岩浆侵位后提供物质来源的矿床模型, 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60.
张十八铅锌银矿是近年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它以其矿化元素较为均匀,矿化面积大,矿石品位中贫及矿体明显受特定层位控制等特点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研究,本矿床矿石中已查明的矿物种属达63种。主要金属矿物简单、微量金属矿物繁多为该矿床矿物成分的组成特点,本文着重介绍了几种主要金属矿物的特征及其嵌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