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汪成民  张洪波 《地震学报》1982,4(4):362-372
本文广泛收集了我国54次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短期和临震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特征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事实和寻找可能有的规律,指出: 1)地下水位下降异常是一种最普遍的震前现象; 2)异常的空间展布是不均一的,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如苏联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形态单一的。异常特征与井孔本身所处的局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禄劝地震概况及预报 1985年4月18日在北纬25°51′、东经102°49′云南省禄劝县发生了M_s6.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km。 震源机制解为: 节面A:走向213°,倾向北西,倾角70°  相似文献   
13.
滇1井是一口位于小江断裂上的水井,井深103米,系岩石裂隙承压含水层。该井自1981年底投入观测以米,对小江断裂附近发生的七次五级以上地震均有较好的异常显示。尤其对震中距仅80公里的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反映最为明显,因此对异常形态相似的禄劝最大强余震(1985年8月31日,M_s=5.1),事先作了三要素均为成功的预报。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与细致的数据处理对滇1井微动态特征、异常特征与异常机理进行了分析,对该井能多次灵敏地反映震兆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在分析近年来小江断裂的地震活动时,作者根据地下水震后效应与同震效应记录,提出小江断裂上有些地震的发生是相互牵动的结果。如1983年6月4日鲁甸5.2级地震与1983年6月24日中越边境7.1级地震,1985年3月29日自贡5.5级地震与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等。在分析该井对应地震的范围与地震之间相互关系时,作者提出小江断裂北端可能沿 N E方向延伸,而南端可能从深部穿过红河断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发生5.9级地震,11月 13日至20日,我们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利用野外水化分析车,对地下水中某些化学组分和气体组分进行了现场观测。本文对震中区地下水中CO_2的观测结果作一介绍。 观测区与实验方法 1.观测井孔的选择 根据现场宏观调查,确定观测井孔的范围以极震区(Ⅶ度区)为主,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扩展(图1)。观测井孔大致分布在南北28公里、东西48公里的两条垂直线上,共28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存在的主要弊病,给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学有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这是我国唐山地震以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敬爱的周总理号召我们,每付出一次学费,就要对地震的认识增进一步,与地震的斗争能力增强一些。这次溧阳地震在我们揭示地震规律的认识长河中增加了些什么内容?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总结。本文仅就现场了解到的一些发人深省的事实,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7.
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1998年5月~2001年1月期间全球发生的MS≥7.5大地震进行研究.在16次大地震中发生于磁暴月相二倍法得出的计算发震日期(±5天)有13次;在15次计算发震日期中有11次对应MS≥7.5大地震,2次对应7.0≤MS≤7.4地震.研究表明K指数大的起倍磁暴日与MS≥7.8特大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生在月相的磁暴与MS≥7.5大地震相关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地下逸出气地震信息系统(GGEIS)包括观测数据管理、文字信息管理、实用工具和系统维护等子系统,可根据台站信息自动产生观测数据库,能够对数据库进行交叉管理和数据查询。在本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子系统和主要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细微的地下水动态观测中,发现了一些传统水文地质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本文从含水介质的弹性和渗透性入手,讨论了承压含水层在弹性变形条件下,地下水的贮存和流动特征,导出了三维弹性变形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的一般微分方程及贮水率(S_S)的一般表述式。指出贮水率(S_S)是一个不受地下水流动影响的常数,含水层的受力或变形对孔隙压力或井孔水位的影响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解释了各种地下水位微动态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20.
大地震预报研究的系统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地震预报研究开始得较晚(日本从1923年在东京大地震后就已开始了),但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七级以上大地震预报成功。以当时的技术、设备、仪器等条件与美、苏、日等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为什么中国能率先突破大地震的预报呢?其原因一直为国内外大多数地震预报学家困惑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