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正断层联接及其转换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辽东湾坳陷发育的大量正断层通过硬联接和软联接的形式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丰富的转换带。根据正断层的倾向及其组合特征,将正断层软联接类型分为同向、对向和背向叠覆型三类,其形成的转换带类型相应分为转换斜坡、斜向背斜和地垒。发育在正断层叠置段内的转换带传递了正断层之间的伸展应变量,使其在三维空间里保持应变守恒。辽东湾坳陷转换带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孤立正断层、转换带形成、转换带复杂化和转换带破裂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2.
构造转换带在逆冲断裂带中具有调节主干逆冲断层之间位移的作用。根据相邻主干逆冲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研究成果,将挤压区构造转换带分为相向倾斜、背向倾斜和同向倾斜型3类。相向倾斜型在转换带部位发育背冲断块样式,背向倾斜型通过逆冲三角带实现逆冲断层的倾向转换,同向倾斜型通过叠瓦构造实现断层位移的转换。分析了影响构造转换带形成的因素,认为基底构造、滑脱层、沉积相与岩性差异以及应力作用方式等对转换带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转换带是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不仅控制着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分布,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而且密集的断裂系也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且有利于发育与断层、背斜有关的各种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63.
64.
前陆、前陆盆地和前陆盆地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陆是指与造山带相毗连的构造相对稳定地区,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它俯冲成掩覆,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曾为被动型大陆边缘的(Ⅰ型),曾与沟-弧系有关的(Ⅱ型)和陆内造山带前方的(Ⅲ型)。前陆盆地为沿造山带前陆区分布的线状压性深坳陷,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系统是一个沿造山带分布的长条状的潜在沉积可容空间,可划分为楔顶,前渊,前隆和隆后等4个部分。  相似文献   
65.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侏罗纪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经历了两期不同盆地性质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性质的转变期。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南北向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断陷型盆地,主要表现为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分布在祁连山南侧和阿尔金南缘断裂带附近;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南北向挤压构造环境下的挤压型坳陷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其沉积范围明显变大。  相似文献   
66.
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根据对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柴达木周缘露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及其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提出5个区域断裂系统对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起着重要控制作用:(1)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系统;(2)东昆仑山-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系统;(3)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统;(4)鄂拉山走滑断裂系统;(5)甘森-小柴旦断裂系统。这些断裂系统控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展布方向、盆地内次级断裂的形成和分布、沉积中心的迁移及油气聚集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6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大型盐推覆构造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地层层序可划分为中生界盐下层序、古新统一始新统盐层层序和渐新统一第四系盐上层序。盐岩层序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盐岩、膏岩、泥灰岩和紫红色碎屑岩,厚110~3000 m。盐岩层的存在使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系列盐相关构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盐推覆构造。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遥感资料和钻井资料揭示,沿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西秋立塔克山发育大型盐推覆构造,总体呈近东西走向,并略呈往西南凸出的弧形展布,沿走向延伸超过200km,由北往南逆冲推覆距离达30km以上。主断层沿古新统-始新统盐岩层发育,外来推覆体由古新统-始新统盐层层序和渐新统-第四系盐上层序组成,表现为受断层控制的单面山,逆冲推覆在原地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之上。地质分析和剖面复原结果表明,盐推覆构造主要形成于新近纪末期以来的喜马拉雅晚期阶段,现今仍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不均匀推覆作用,在盐推覆构造的不同地段,逆冲推覆距离、冲断层产状、外来岩系和原地岩系的叠置关系以及盐相关构造的发育都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走向上分段性特点。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盐推覆构造的形成演化受区域挤压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68.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主要阶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新生代3个一级构造旋回。这种旋回性主要与板缘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等板块构造运动体制有关。每个一级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化为挤压体制下的盆地,最终以构造反转结束。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可进一步分为6个二级演化阶段,即震旦—奥陶纪克拉通内裂陷盆地发展阶段、志留—泥盆纪克拉通内挤压盆地演化阶段、石炭—二叠纪弧后裂陷盆地形成阶段、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发展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碰撞复活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碰撞后继盆地演化阶段,其划分标志是以盆地性质及其构造格局的重大转变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69.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地球科学》1994,19(6):742-745
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形成了陆内裂谷、裂陷槽、克拉通内拉张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拉张盆地、弧后前陆和周缘前陆盆地等多种原型盆地并相互叠加和改造。盆地中存在挤压、引张、扭动和叠加构造样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构造,盆地中的大型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70.
盖层封闭条件是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寻找油气的关键,本文通过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泥岩和灰岩盖层的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模拟了泥岩、灰岩盖层在地表雨水、盐水和在不同温度下岩石的主要离子的溶解特征和质量损失特征。通过实验认为水岩相互作用对盖层的保存与破坏至关重要。不同水介质和不同流动状态下,盖层岩石在水介质中的溶解度和离子含量变化特征和幅度不同,泥岩与灰岩特征不同。表现在:天然雨水下,泥岩盖层阴、阳离子浓度均降低,并随时间趋于稳定,灰岩与泥岩略有差别;盐水环境下,盖层阴、阳离子溶解均受到抑制,浓度变化复杂,并随时间趋于稳定,灰岩与泥岩略有差别,温度升高溶解特征复杂化。下古生界在加里东运动暴露期间,黔中隆起及周缘盖层化学损失量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