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102.
<正> 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为20.7℃,年降雨量1143.5毫米,相对湿度76%,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地型地貌以低丘、台地等类型为主,动、植物资源丰富。厦门市东隔台湾海峡与我国的台湾省相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的窗口和前沿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厦  相似文献   
103.
吉林南部太古宙TTG岩类的深熔作用及深熔熔体的分凝聚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表明,吉林南部太古宙TTG岩类中的部分岩石发生了深熔作用。深熔作用发生于TTG岩类遭受高角闪相变质作用条件下,其温度为660~670℃,压力为0.6GPa左右。同时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促进了TTG岩类的深熔作用,并为深熔体就位提供了主要空间。深熔岩浆分凝聚集结晶形成了淡色块状花网岩类。发生深熔作用的TTG岩石和淡色块花网岩类中均有两个世代的矿物组合,第一世代矿物代表TTG岩石原有的矿物,第二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9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强  元钟宽 《地质科学》1998,33(2):129-139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南部火山岩带和东部火山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引起的深部热地幔柱的上升有关,南部火山岩带与构造域转换时期走滑拉伸构造有关,而东部火山岩带则是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5.
冀东迁西-遵化地区的深变质岩石中广泛分布着脉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石英集合体。这些石英强烈溶蚀了变质矿物,表现为明显的不平衡。地质学、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石英是在变质流体的运移和循环中产生的,它们形成于主期变质阶段之后。  相似文献   
106.
方占仁  林强 《吉林地质》1991,10(1):50-55,T001
我国冀东地区广泛分布着太古代各种花岗质岩石(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质片麻岩,及微斜长石花岗岩)。在这些花岗质岩石中见有各种成因组构:残余岩浆组构、聚集重结晶组构、交代一熔蚀组构、分凝—共结组构及塑变—碎裂组构。运用这些标志性组构不仅可以研究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成因而且可以追溯这些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7.
冀东地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变质结构,P—T—t和水活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8.
109.
曹林  林强 《地质科学》1992,(4):325-332
角闪石成分环带记录的P-T-t轨迹显示本区早期至中期变质阶段具有等压升温、主期至峰期接近等温升压、晚期快速减压降温的特点。与之同时的变形石英反映的各个变质阶段的超微构造,以及本区的褶皱构造,说明变质作用不同时期,变肜的强弱和变形机制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滑移系和影响滑移的水致弱化行为的强弱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0.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双重演化系列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福元  林强 《岩石学报》1992,8(3):257-2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