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51.
基于GIS技术电信基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信基站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基础开发平台,应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语言,通过调用ESRI公司ARC/INFO软件中的MapObjects组件,实现了基站内点、线、区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管理,基线的维护、查询和量算,以及规范基站管线设备图的编辑和制图等功能。其中,对GIS图形编辑功能的扩展开发,实现基站管线的编辑和制图功能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2.
在大气折射延迟模型中避免采用大气分布模型的论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天文大气折射是经典天体测量学和大地测量的一项误差源,大气折射延迟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中的一项重要误差源,它们的改正模型都直接与大气折射率和大气分布模型有关。文章简述了大气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大气折射率(或折射率差)因地和因方位而异的情况,分析了目前只能采用球对称大气分布模型的原因。论证了随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天文大气折射和电磁波大气折射延迟实测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测模型已经包含了测站上空大气实际分布及其非球对称的特性,不必再去寻找或建立随地势而异和随季节而变的大气分布模型,避免了大气分布模型选择不当的影响,从而排除了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中的一项主要误差源。  相似文献   
253.
为了有效检测交通状况,提出了一种使用GNSS-R (导航卫星反射)信号进行车流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两种天线分别接收导航卫星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使用通用接收机进行信号采集后,在软件接收机中进行信号处理解算,获得直射通道和反射通道的相关功率,以及卫星的高度角。然后使用反演介电常数的方法对车辆进行探测,获得交通车流状况。通过试验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探测区域内的车辆进行检测,证明了使用GNSS-R进行交通车流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4.
宁静  杨磊  曹建华  李亮 《中国岩溶》2023,(2):321-336
文章检索1985-2021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简称WoS)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岩溶区植被恢复的相关文献信息,通过国内外发文趋势、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及主题时间演变分析等,探讨有关岩溶植被恢复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在1985-2021年间WoS和CNKI数据库分别收录相关文献319和351篇,37年间的发文量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整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以前),该阶段为研究的启蒙阶段,发文量较少;第二阶段(2005-2015年),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研究的重视,该阶段文献数量有显著增加;第三阶段(2015-202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国际上发文量呈现直线性上升,国内发文量呈现波动式上升,而国内研究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国际研究。石漠化、植被演替、土壤养分、物种多样性等为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是国内外研究的共同关注点,其中,植被演替规律、土壤中养分及物种多样性是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核心问题。国际上对岩溶植被恢复研究更加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气候变化等,而国内前期主要倾向于岩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研究,后期主要是关注...  相似文献   
255.
李梅娜  印萍  段晓勇  董超  曹珂  杨磊  陈选博 《中国地质》2022,49(4):1114-1126
研究目的】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土地类型结构发生显著转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凸显。本文旨在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美国Landsat卫星系列遥感影像和中国资源卫星系列遥感影像,采用自动监督分类并结合目视解译,获取了研究区1995—2015年共5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趋势,探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城镇发展、围填海时空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南通、上海、嘉兴、宁波和舟山)199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大幅度减少,比例从1995年的68.8%降为2015年的55.7%;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年平均增加192.8 km2。【结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单位面积能源消耗等快速增加,环境问题凸显,大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围填海使滨海湿地面积快速减小和消失,导致CO2和污染物释放与吸收严重失衡,海洋环境受流域和沿海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明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近20年来赤潮频发,研究区陆域和海洋环境压力增加。创新点:选取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首次以1995—2015年5期序列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建设用地和围填海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以人类活动为主线,综合多种海洋环境指标,分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和围填海导致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56.
人工地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已成为现代地貌过程的第三造貌力,人工地貌是人类造貌营力在自然地理背景下与自然营力协同作用塑造的具有人文特征的地貌体。文章从人工地貌学的提出、人工地貌营力与地貌分类、人工地貌变迁、人工地貌演化的影响机制、人工地貌的地图表达、人工地貌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综述了人工地貌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人工地貌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未来人工地貌学的研究需加强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建设、人工地貌的物质构成与形态特征、人工地貌空间扩张过程及其发育规律、人工地貌的区域差异及累积地貌环境效应、人工地貌环境管理及国际比较等研究。  相似文献   
257.
通过分析南宁盆地第三系泥岩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南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探讨了1号线穿越膨胀岩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试验项目及相关注意事项。提出了南宁轨道交通穿越膨胀岩区详细勘察中对钻孔间距及封孔要求、现场描述等内容;其中对室内试验建议补充岩石矿物的鉴定、吸水率和饱和吸水率试验、耐崩解试验、膨胀性试验;原位试验项目建议增加地应力试验、现场基床系数K_(30)试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水平膨胀力试验项目。并针对一些特殊勘察项目,如现场测定基床系数K_(30)、热物理指标及水平膨胀力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58.
金刚石俗称钻石,以其高硬度和稀缺性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矿物之一.金刚石矿床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床与次生矿床两大类,原生矿床又可分为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碱性辉长辉绿岩、超高压变质岩、火山岩、陨石及其冲积相关的岩石中均有金刚石产出,但未形成矿床(路凤香等,1998;Cartigny,2005;Gurney et al.,2010).次生矿床主要为砂矿床.其中原生金伯利岩型金刚石是世界上金刚石矿产的主要来源(Mitchell,1991;Gurney et al.,2005).辽宁省瓦房店地区以盛产金伯利岩型原生金刚石闻名世界,尤以50号金伯利岩管金刚石品质最好,宝石级约占70%,质量属于世界一流(任厚民,1992;宋瑞祥,2013).  相似文献   
259.
山西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铜矿峪铜矿床位于中条山铜多金属成矿带,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基于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群包裹体成分和碳、氢、氧、硫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探讨铜矿峪铜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性质及其演化和成矿物质来源。铜矿峪铜矿床的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红钠化(石英-钠长石)阶段,钾长石-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和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含子晶包裹体(Ⅱ型)和CO2包裹体(Ⅲ型),还有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Ⅳ型)和液相包裹体(Ⅴ型),成矿流体系统早期为中高温、高氧逸度、富CO2的岩浆热液,中阶段经过流体沸腾、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CO2逸失等过程演化为还原性流体,使得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最后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和降温等过程,形成晚期的低温、中低氧逸度、低盐度、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H2O值变化范围为6.5‰~-1.10‰,δD值变化范围为-99‰~-58‰)显示,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从以原生岩浆水为主,到晚期大气降水为主。9件硫化物样品δ34S值变化于1.1‰~4.8‰,平均值为2.44‰。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260.
在研究水文水资源方面,水中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是一项重要的检测参数,它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于识别和量化水分来源、揭示水循环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因此促进了水中δ~2H检测技术的发展。热转换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法(TC/EA-IRMS)测定氢稳定同位素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适合检测含有机物的水样。本文以乙醇为例,利用TC/EA-IRMS检测方法,探究水样中有机物含量对δ~2H值的影响。通过配制不同体积比的乙醇-水溶液,测定溶液的δ~2H值,建立了乙醇体积比与δ~2H值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2)可达0.9996,说明水样中有机物会使δ~2H值产生线性变化,随着有机物含量增加,水样测定的δ~2H值逐渐向有机物的δ~2H值方向偏移。利用该线性关系在已知有机物δ~2H值和体积比的条件下,可以对样品中H_2O的δ~2H值进行修正。以乙醇实验为例,其修正结果与真值的相对误差为1.7%,通过修正可以得到真实水样中水分子的δ~2H值,有助于准确掌握水循环的状态和规律。同时,利用有机物与δ~2H值的线性关系也可以对有机物进行溯源,在模拟溯源乙醇的实验中其溯源的δ~2H值与真值相对误差仅为0.4%,说明该线性关系在有机物溯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