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31.
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南巴伦支海浅层气渗漏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探讨了该区浅层天然气渗流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认为该区天然气渗流现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麻坑、浅层气和水合物成藏(BSR)、气烟囱、沿断裂的流体渗漏以及其他相关特征;其气源主要来自下伏含油气系统,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沟通深部富烃层系的深大断裂,晚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旋回作用、构造均衡抬升和剥蚀是其主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32.
北极地区众多沉积盆地的演化受控于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复杂区域构造作用。利用环北极编图计划重力、磁力资料对现今北极基底构造格局进行识别,并将其与沉积盆地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在综述北极主要沉积盆地演化序列事件基础上,归纳出三类对北极沉积盆地演化起主控作用的区域构造因素,包括:(1)后造山伸展垮塌;(2)地体增生前陆收缩;(3)洋盆扩张作用。此三类区域构造作用之后的构造事件对盆地的重塑力有限,使盆地性质大致得以延续。新元古代至显生宙时期,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古陆相继碰撞形成了蒂曼、加里东、埃尔斯米尔、乌拉尔造山带,经历后碰撞期伸展垮塌成为巴伦支、喀拉、加拿大北极群岛等区域的大型沉积盆地的基底。现今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北美西北部的北太平洋边缘地体新生代演化导致其北侧发育前陆收缩盆地。美亚海盆和北大西洋-欧亚海盆洋盆扩张作用控制了马更些三角洲、巴芬湾及拉普捷夫海裂谷盆地的演化。  相似文献   
33.
为了进一步解释南海不同区域内多金属结核(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对东部次海盆黄岩?珍贝海山链上新获取的多金属结核(壳)样品进行了X光衍射、X荧光光谱测试、SEM-EDS分析和X Series2 ICP-MS测试,详细分析了样品的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特征. 结果表明,矿物组成为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等;主要造岩元素中Si、Al含量较高,与陆缘碎屑物影响较大有关;富含Mn、Fe、Co、Ti、Ni、Pb、Sr等多种金属元素,相比南海其他区域,具有中等的Fe、Mn含量特征,地化元素特征与南海西北陆坡发现的铁锰结核(壳)相似;稀土元素具有总量高(平均2 070.01×10-6)的特点,高于南海北部其他样品,与西太平洋结壳稀土含量接近(接近工业品位),指示了重要的稀土资源前景. 结核Be同位素结果指示该区铁锰结核生长时代为1.17~8.51 Ma,形成于晚中新世大量火山喷发之后,因此水成作用是南海东部次海盆海山链结核(壳)的主要控制作用,而陆源物质的输入、火山作用和高压富氢离子海水的浸取作用都为结核(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4.
位于地中海西端的Betic-Rif造山带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的问题。我们把从Rif获得的最新的构造、变质以及年代学资料整合进整个Betic—Rif造山带的资料中,以便对其构造演化以及西地中海地球动力学进行精细研究。  相似文献   
35.
利用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域调查的最新资料,对2014年该区域采集的44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砂矿物研究,计算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磁铁矿4种有用重砂矿物的品位,分析了海南岛西南部海底有用重砂矿物品位异常值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磁铁矿品位状况及其形成条件。结果表明,钛铁矿品位异常值主要富集在沿岸带及研究区中南部,分布范围较广,有良好的成矿远景;其他3种有用重砂矿物主要富集在研究区中东部;认为重砂矿物的分布与海南岛母岩、水动力、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最终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域划分了3个潜在的有用重砂矿资源成矿远景区,都在可采水深范围之内,具有找矿意义,为将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位于北极圈北部一个古、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的主体构造呈NWW - NW向和近EW向,经历了前中泥盆世埃尔斯米尔造山、晚泥盆世-中侏罗世被动边缘、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裂谷以及晚期的布鲁克斯造山和前陆4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主要发育生油为主的三叠系和侏罗—...  相似文献   
37.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东侧轮古地区有丰富的海相稠油产出,其中包括大型的塔河油田群,在凹陷的西北缘也有海相稠油发现。凹陷东侧海相稠油的地球化学成因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而西北缘针对海相稠油的研究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其地球化学成因仍需深入探讨。本工作以哈拉哈塘凹陷东西两侧的稠油LG7井和DH1-6-9井为例,对比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对比分析稠油沥青质中吸附/包裹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东西两侧的稠油藏至少经历了两期油气的充注,其中第一期充注来自同一套烃源岩,后期遭受了,严重的生物降解改造;第二期充注来自另一套烃源岩,其正构烷烃仍然具有完整的分布模式。凹陷两侧稠油经历了相似的后期成藏过程,在西北缘相应的构造单元中可望发现更多海相来源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38.
用地质学的眼光来考察生物多样性中心,特别是对时间以及地质过程的深人思考,为单纯的生物学方法在研究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空间稳定性以及持久性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这些地质过程是与那些影响着大洋盆地间水交换、生物群落的迁移以及生境分布的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而且全球气候环境也对这些地质过程有着较强的影响,并与之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9.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 小笠原- 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 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 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 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 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相似文献   
40.
孙美静  陈泓君  杨楚鹏  胡小三  刘杰 《地质学报》2023,97(10):3225-3236
海底峡谷是全球大陆边缘分布较广泛的地貌单元,是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和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地震资料,以南海西沙东部海域为研究区,深入剖析了东岛北海底峡谷体系。东岛北海底峡谷分布在水深1000~3150 m范围,长度137 km,下切深度70~400 m,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总体由一条主峡谷和4条分支峡谷构成。峡谷上游有东岛西北部Ⅰ区和永兴海台东部Ⅱ区的沉积物供给,峡谷中游加入了东岛东北部Ⅲ区供给的沉积物。3个物源区的沉积物供应以线状的峡谷、水道和面状的块体流沉积类型为主。主峡谷北坡周缘分布有大量的海底麻坑,侧壁呈阶梯状不断后撤垮塌,因重力驱动作用和水流侵蚀,使峡谷壁外缘发育呈不规则小型“枝杈”状水道;主峡谷南岸因浊流作用,发育沉积物波。NE走向主断裂,控制着主干峡谷NE方向延伸,而峡谷南岸分布海山和海丘地形、岩浆底辟,影响主峡谷各分段的转向;同时峡谷和周缘下部地层发育的断层,控制峡谷侧壁向谷底呈阶梯状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