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21.
在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中,常常需要精确制备不同含水率的岩石试验样品,而目前的方法尚难以保证所需的精度。为此,提出一种精确制备不同含水率岩石试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欲制备的岩石试件烘干或饱水后放置于恒湿环境中,烘干样或饱和样会逐步吸湿或去湿而增加或减小重量,其含水率逐步增加或减小,直至稳定,最终得到稳定、均匀、含水率各异的试验样品,而其中的关键是如何获得一个稳定的恒湿环境。基于化学热力学中单组分的气-液平衡理论,提出了一种稳定恒湿环境的获取方法,其基本原理为:由于岩石中组分水的化学势与恒湿环境中的水气的组分水的化学势在起始阶段不相等,因此,二者中的水气压力也不同,必然有组分水的迁移;当岩石中的水气压力大于恒湿环境中的水气压力时,水便从岩石中迁移至恒湿环境中,使岩石失水,而当岩石中的水气压力小于恒湿环境中的水气压力时,水自恒湿环境中迁移至岩石中,使其含水率增加,直至二者中的水气压力平衡,即可得到某一特定含水率的岩石样品。这样制备的岩石样品满足化学热力学平衡的要求,其含水率内外一致,上下相同,是含水率均匀分布的合格样品。该方法还能制备其他方法无法实现的含水率相差甚微的岩石试件,也可直接应用于精确制备不同含水率的土样。  相似文献   
22.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的克-百断裂带,晚二叠世以来发育了一系列后撤式逆冲断层。长期以来,关于克-百断裂带高角度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后撤式逆冲断层的物理模拟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论文通过地震解释研究了克-百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应用断层"活动性系数"理论,半定量地描述了挤压条件下断层"活动性系数"、摩擦系数与断层倾角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挤压条件下也能形成高角度逆断层;结合"造山楔"理论解释了后撤式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克-百断裂带后撤式逆冲断层是印支期、燕山期持续挤压和扎伊尔山隆升效应综合作用的产物:挤压过程中发生"泊松效应",随着断层倾角增大,断层面上的正压力迅速增大、"活动性系数"降低,当倾角增大到一个临界值后断层停止活动,形成高角度的逆断层;同时扎伊尔山隆升造成挤压应力上移,为断层的后撤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砂箱物理实验模拟了克-百断裂带后撤式逆冲断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3.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李震  顾朝林  姚士媒 《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4.
高光谱遥感积雪制图算法及验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震  施建成 《测绘学报》2001,30(1):67-73
雪盖面积是高山地区和季节雪盖区水文和气象模型的重要输入因子。机载和星载遥感数据提取的雪盖面积是融雪径流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不同传感器件的光谱特征,多种分类方法被相继提出。但是,缺乏相对独立的验证手段来评价各种分类方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地面真实状态。针对该现状,本研究利用高光谱图像的细分光谱特征,建立高光谱影像及其对应“地面真相”的像对数据库来发展和验证积雪制图算法,并展示MODIS积雪制图算法验证和ASTER混合像元分解雪盖制图算法研究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5.
S波段雷达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的模拟分析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主研制的环境减灾卫星星座(HJ)中包含多颗光学和雷达小卫星,这些小卫星计划于2007年底陆续升空。其中,载有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的HJ-1C星,预计于2008年发射,该卫星设置有S波段(3.2GHz),采用VV极化方式,入射角变化范围是25°~47°。本文根据该雷达卫星的系统参数,利用AIEM模型的模拟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的变化。首先,对传统单极化SAR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的方法(基于简单散射模型)在S波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共检验了四个波段数据,分别是Ku波段、C波段、S波段和L波段),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S波段,且应用效果比C波段好;然后,对以往研究中该方法可采用的不同水分参数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垂直极化幅度作为土壤水分参数效果最好;最后,利用模拟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在两次数据入射角差为5°时,近80%数据的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26.
基于雷达干涉失相干特性提取冰川边界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周建民  李震  邢强 《冰川冻土》2010,32(1):133-138
冰川边界提取是冰川变化监测的一个重要参数,光学冰川遥感方法可以有效、精确的提取出无云区域冰川的边界信息,但是,对于有云区域和天气状况不好的冰川区域却很难获取冰川的边界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SAR干涉失相干特性的提取冰川边界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内陆冰川表面失相干问题严重的特点,通过比对冰面相干系数和非冰覆盖区域的相干系数,采用阈值法对冰川区域的干涉相干图进行冰川边界的提取.根据上述方法提取冰川边界的精度达到89%,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干涉失相干特性进行冰川边界提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日趋增多,有限的陆地能源已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导致能源价格飙升.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如何解决这种危机,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于人口众多、受能源瓶颈制约的我国来说,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8.
内波海面的电磁计算模型一般把流体力学-电磁波模型简单处理并与SAR图像模式相结合,根据电磁散射模型的计算要求,提出了一个等效的海浪谱模式,并用在电磁散射的计算,最后,用SIR-C/X-SAR在中国南海海面的内波表面图像进行了对比,对L-和X-波段具有很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9.
基于PALSAR数据的青藏高原冻土形变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冻胀和融沉导致的地面形变是青藏高原冻土区建设施工与维护的主要问题。对冻融造成的形变进行有效监测是青藏铁 路建设与维护的前提。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PALSAR(L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在非城市区域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适合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本文选用4景覆盖研究区域的PALSAR数据,研究利用该数据进行冻土形变 检测的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水准测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0.
程晓  张艳梅  李震  邵芸 《水科学进展》2005,16(2):268-273
简单介绍了微波辐射的原理与应用现状,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 F系列卫星携带的SSM/I辐射计南极地区极投影网格亮温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结合微波亮温等温线图和南极等高线图分析了南极地区亮温分布的特点。选取8个特征区域,对1992-2000年的日亮温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了冰盖和冰架的亮温特性、季节和年度变化、短期波动等特征。研究表明南极大陆外围冰架和南极半岛地区的亮温呈增高趋势,而内陆冰盖地区则保持相对稳定;揭示了近年来随全球气候的变暖,南极冰架和南极半岛的融化正在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