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华容隆起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华容隆起位于江汉—洞庭盆地中带。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对华容隆起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演化进行了研究。华容隆起总体呈EW向展布,北接江汉盆地,南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和沅江凹陷相邻,总体轮廓大致受到北面的EW向石首断裂、南西面的NW向南县—黄山头断裂、东面的NNE向砖桥断裂等正断裂所控制。隆起周缘凹陷第四纪各时代地层(冲积和湖积)发育较齐全。隆起内部低洼区及山地区边缘不同程度发育早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其他地区分布前第四纪基岩或残坡积物。根据地貌、边界断裂、第四纪沉积以及前第四纪基岩分布等,重塑华容隆起和周缘第四纪构造升降活动、沉积和剥蚀特征及演化过程。第四纪初华容隆起内部因先期剥蚀切割而形成原始地貌分异。早更新世早期隆起周边断裂开始伸展活动,江汉盆地、安乡凹陷与沅江凹陷构造沉降并接受沉积,华容隆起遭受风化剥蚀。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周边断裂继续伸展活动,华容隆起与周缘凹陷均构造沉降,前者沉降幅度较小而相对抬升。华容隆起内低洼地区及周缘凹陷接受沉积,期间在早更新世末有过构造抬升而受到剥蚀。中更新世晚期华容隆起及周边凹陷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与网纹化,期间有过构造稳定时期并在华容—砖桥主隆起区的边缘形成河流与滨湖沉积。晚更新世区域构造较稳定,于主隆起边缘和外围平原形成冲、湖积。晚更新世末区域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华容隆起及周缘地区遭受剥蚀。全新世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周缘凹陷及隆起内部低洼地带形成河湖相堆积。受先期高地势控制,华容隆起主体、南部的南山次隆以及西部团山次隆局部地区等第四纪期间一直遭受风化剥蚀,部分地区形成较大规模的残坡积。受江汉—洞庭盆地整体沉降控制,华容隆起第四纪期间总体表现为明显的构造沉降。  相似文献   
272.
江汉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第四纪地层、环境、构造活动、现代湖群成因等方面,介绍了江汉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针对江汉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已分别建立了覆盖区和露头区第四纪地层系统,其中覆盖区第四系下限年龄达3 Ma左右。不同研究者对第四纪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认识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基于江汉盆地周老镇钻孔第四纪沉积的砾石特征、重矿物组成及磁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长江贯通三峡的时间为1.1 Ma左右。对盆地构造活动存在断陷、坳陷以及其他不同观点。对全新世暨近现代区域主压应力有NE-NNE向和NW向2种不同认识。对于现代湖泊或湖群的成因,或强调非构造因素,或强调构造因素,或认为构造与非构造因素均起到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江汉盆地第四纪地质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第四纪气候与环境演化、盆地凹陷区边缘第四系厚度变化特征、覆盖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的精细调查以及现代江汉盆地升降特征的GPS监测。  相似文献   
273.
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孔对第四纪洞庭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的地貌、沉积和断裂构造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厘定洞庭盆地构造活动特征暨构造性质,并探讨其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洞庭盆地具断陷性质,具体表现在:①在边界正断裂控制下盆地及其次级凹陷强烈沉降并充填厚度较大的河、湖相沉积;②临澧次级凹陷发育典型封闭性断陷湖盆沉积;③NNE向、NW向、EW向、SN向等多组方向控盆断裂的发育指示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洞庭盆地具坳陷性质,主要表现在:①中更新世晚期洞庭盆地与周缘隆起区发生较大幅度的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同时产生构造掀斜与褶皱变形;②晚更新世-全新世洞庭盆地坳陷沉降并接受沉积。分析提出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机制: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盆地的断陷沉降与地幔上隆背景下的深部物质迁出有关;中更新世晚期盆地构造抬升、掀斜和褶皱变形与深部迁出物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盆地坳陷沉降与区域挤压应力下的坳陷或拱坳变形有关,可能同时伴有NE向的深部物质流动与拉张;不同级次和不同规模范围的深部物质迁移运动,造成了第四纪洞庭盆地与其内部次级构造单元之间的叠加关系。  相似文献   
274.
江汉平原全新世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新世埋藏古树对其埋藏时代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作为探究古环境的重要途径,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1-4]).2009年6月我们在野外调查中,在江北农场人工取土开挖的全新世剖面底部4.6m处发现12棵埋藏古树.  相似文献   
275.
北京西山是中国末次冰期旋回风成黄土与古气候研究的经典地区。除风成黄土外 ,该区各种次生黄土也十分发育 ,由于后者的堆积速率较大 ,其环境变化的分辨率更高。次生黄土中S1古土壤由 3层古土壤夹两层黄土构成 ,L1中的古土壤由两层古土壤夹 1层黄土组成。经年代测定和古气候分析 ,S1中的 3层古土壤分别可与深海氧同位素 5阶段中的 3个暖期对比 ,S1中的两层黄土可与5阶段中的两个次阶段对比。  相似文献   
276.
陆相层序地层、沉积作用与海相的存在很大差异。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在陆相盆地具体应用中不应盲目照搬,应在借鉴海相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真正总结出一套适合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与模式。准层序、准层序组的应用,是根据陆相盆地层序和充填作用的发育特点应运而生的。准层序本身反映了事件沉积作用,具有高分辨率,可以在纵向上进行时间层序划分,还可在横向上把无序的地层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77.
一次重要的第四纪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1.6 ̄1.0MaB.P),中国大陆陆发生了一次十分强烈的构造活动,造上更新世地层的普遍褶皱和断裂,并有火山活动,同时,这 一次十分重要的造貌运动,它导致了高原面的形成并整体抬升,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今地貌格局,这次构造运动地中国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它使大片处于鼎盛时期N-Q1的古湖消亡,中国现今的主要水系定型,植被分布形式发生变化和气候转型。  相似文献   
278.
长江武汉城区段呈SSW-NNE向从城市中心流过.两岸滨江平原是武汉城市的黄金地段.分布于汉阳和武昌沿岸的滨江平原,平面形状似弓形分布于晚更新世岗地与长江之间.研究发现,其形成经历了江-洲-湖-陆的转变过程,是长江中的沙洲并岸的产物.本文以武昌北滨江平原为例,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解析.长江武汉蛇山-青山段在明代江面十分开阔...  相似文献   
279.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沉积环境演化及长江河道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历史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关洲遗址典型剖面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为约12 783 cal.a B.P.至近现代;剖面下部(11.65~6.7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出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中部(6.70~2.10 m)沉积物粒度粗细互层交替出现,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交替沉积环境,属于河床堆积;上部(2.10~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关洲遗址沉积演化及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1.65~6.70 m),约12 783 cal.a B.P.至明清,关洲与陆地相连,且城背溪文化期至明清之间古人类倚河而居,该阶段关洲位于长江主河道南侧的高河漫滩环境;第二阶段(6.70~2.10 m),明清后期,为动荡的河道沉积环境,关洲处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加剧,长江主河道逐渐往南迁移,河道河床沉积出现,关洲逐渐演化成心滩;第三阶段(2.10~0 m),近现代期间,关洲正式演变成江心洲,长江主河道迁移至关洲岛南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