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1.
22.
探槽方法能够揭露地质记录中保存的古地震事件,可弥补仪器地震及历史地震记录的短暂性及局限性。文章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带中段北变形遗迹保存较好的德苴乡大丫口村段开挖了一个大型组合探槽。根据探槽剖面揭露的断裂信息以及断裂切、盖地层关系分析,组合探槽共揭露出了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命名为E1、E2和E3。利用OxCal软件对古地震事件断错地层及覆盖地层中的炭屑样品AMS 14C测年结果进行校正分析,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限定在约1190 BC、341~126 BC和1460~1784 A.D.,最新一次事件E3应对应1652年弥渡M7地震。其中年龄限定较好的两次事件E2、E3的复发间隔约1800~2000 a表明,红河断裂中段北具有复发周期较长的特征。基于铁锰结核很可能是历史上新构造运动地质作用下,土壤环境巨大波动条件下形成的认识,以及组合探槽中揭露的标志性地层——铁锰结核层中多个炭屑样品年龄均为全新世,进一步佐证了红河断裂中段北在全新世期间曾有过多次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23.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4.
25.
4.20芦山地震后,有学者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一系列的线性裂缝和砖块的旋转变形等"地震地表破裂迹象",由此推测芦山—龙门一线存在隐伏逆断裂,并认为该断裂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因此,进一步探讨芦山—龙门一线是否存在潜在的发震断裂,无论是对研究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还是对灾区的重建指导都十分重要。在龙门乡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跨谷地的地质剖面实测,槽探和人工地震勘探等工作。结果显示:至少在80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芦山-龙门隐伏断裂。此带上的地裂缝等现象不是由断层位错引起,而更可能是地震动在阶地陡坎附近造成的地基或边坡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26.
鲁甸M_S6.5地震地表破坏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鲁甸6.5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房屋损毁,是云南近年来典型的"小震"致大灾现象。鲁甸地震后,针对重灾区龙头山镇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调查涉及地震滑坡、地裂缝、断层剖面以及建(构)筑物震害等。调查发现,房屋损毁严重的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处在NW、NE向断裂交会部位;地震造成大量地质滑坡具有NE向优势分布特征,且与NE向展布的昭通-鲁甸断裂带关系密切;重灾区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地裂缝以NE向为主,龙头山镇南约6.5km的光明村大量地裂缝以NW向为主;同时,在光明村发现一系列NE、NW向断裂露头,疑似断层陡坎及槽谷,沿这些构造,在此次地震中均产生了裂缝或小位错。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余震序列分布及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由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发震,同时大量NE向构造裂缝及滑坡等地质灾害显示不能完全排除NE向构造的作用。重要的是,地震地表裂缝和小位错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有可能是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表现。 相似文献
27.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人员震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造成1993年以来云南地区同等级地震人员死亡、失踪数量最大震害。以灾区政府部门统计得到的人员震害资料为基础,对鲁甸地震产生的人员震害特点及其引发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地震人员死亡、失踪数量巨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人员死亡、失踪震害主要发生在Ⅷ度区附近及以上区域,发生地点以活动断裂和河流两侧及其附近尤为明显,分布呈现NW和NE两个较为明显的优势方向,但总体以NW向分布为主;造成人员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为房屋倒塌严重,其次为山体滑坡、崩塌滚石等地震地质灾害;造成人员失踪的原因有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影响地震人员死亡、失踪数量巨大的直接因素有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地震地质灾害破坏程度和人为因素等,间接因素有人口密度、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条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减少震害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