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主要研究一类具有不确定项和外部扰动的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假设扰动和不确定项是有界的,而扰动和关于状态的不确定项的边界是不必知道的.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以保证系统能在有限时间内到达切换面,并且收敛到包含原点的一定的有界区域内.仿真的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
东莞市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夏冬  贾志宏  李菲  邓雪娇  谭浩波 《广东气象》2011,33(1):60-61,63
利用2007年11月~2008年10月臭氧连续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东莞市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的频率分布、日变化、季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臭氧小时平均质量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级标准的频率仅为0.95%,说明目前东莞市的臭氧符合国家2级标准,达标率99.05%;臭氧质量浓度在1 d中呈明显的...  相似文献   
23.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MIST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51-2005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og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weather.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mist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743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51-2005. In climatology, there are more foggy days in the southeast than in the northwest China and more in the winter half of the year than in the summer half. The decadal change of foggy days shows regional variation. Southwest China is the region with the most foggy days, and more than 20 foggy days occur in Sichuan Basin in one year. Persistent heavy fog usually appears in winter and spring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Northeast China Plain. Misty days are much more frequent in the province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an in the regions north of it,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increase of misty days after the 1980s. Southwest China is the area with the most number of misty days, and more than 100 misty days occur in Sichuan Basin in a year.  相似文献   
24.
辽宁春季透雨的环流背景及与海温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8年4—5月辽宁14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与500 hPa的环流背景及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与前一年9—11月500 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北半球同年4月500 hPa环流年代际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透雨出现日期与北太平洋前期海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北太平洋地区前期海温偏高时,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偏早;当北太平洋地区前期海温偏低时,中国辽宁春季透雨出现日期偏迟。  相似文献   
25.
广州地区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研究2009年11月广州市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黑碳浓度、散射系数(Scatter)等大气成分要素,以及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及风廓线雷达所探测的风、温、湿等边界层结构,统计分析广州旱季一次典型灰霾过程(2009年11月23—29日)中气溶胶颗粒物及其光学特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配合天气形势背景、边界层结构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典型灰霾过程中,黑碳浓度高达58.7μg/m3,散射系数高达1 902.7 Mm-1,PM10浓度高达423.5μg/m3,PM2.5浓度高达355.7μg/m3,PM1浓度高达286.5μg/m3。通过对同期的气象条件分析表明在广州地区旱季,区域性污染过程,特别是灰霾天气的形成具有以下三种气象条件: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高压变性出海的天气形势与之密切相关;在偏东和偏南气流带来的高湿度环境下,气溶胶吸湿增长效应显著,导致出现严重灰霾天气。  相似文献   
26.
27.
利用重力反演沉积盆地基底起伏是油气重力勘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地质目标勘探难度逐渐增大,亟需提高重力反演盆地基底的精细程度.本文研究了基于Lp范数约束的非线性重力反演方法,反演结果能更好地符合裂陷盆地基底起伏特征.反演时假设沉积盆地基底和沉积层均为单一岩性,即沉积层与基底的密度差为常数.将基底之上的沉积层剖分为垂直并置的棱柱体,用棱柱体底面深度近似沉积盆地基底深度,其为待反演的参数.利用Ekblom范数近似Lp范数的表达式,并建立Lp范数意义下的参数向量函数,将其与重力误差函数结合得到非线性反演的目标函数.利用二维裂陷盆地模型进行试算,结果表明当p取0.2时能较准确的反演裂陷盆地基底起伏形态,其应用效果优于基于L0范数和L1范数的约束反演方法.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南海珠江口盆地实际重力资料反演,将反演的基底深度与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反演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8.
李辑  房一禾  李菲  胡春丽 《气象》2014,40(9):1114-1122
利用辽宁省50站1961—2012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初夏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引起2012年辽宁初夏降水异常偏多的大尺度环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对流层不同高度上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配合是造成辽宁初夏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2012年辽宁初夏的4次主要降水过程对应的环流形势基本相同,200 hPa高空急流在东北以西上空出现气旋式分支现象;500 hPa上亚洲中纬地区受两槽两脊控制,东北地区上空是槽区,对应明显的位势高度负距平;850 hPa风场和整层水汽通量场上,东北地区上空均为气旋式环流;多雨年200 hPa高空急流出现分支现象,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偏强;500 hPa亚洲中纬地区受两脊一槽控制,东北地区上空是槽区,对应位势高度负距平;850 hPa风场在东北地区上空表现为气旋式环流。这表明东北地区上空对流层从低到高,都受一个深厚的低值系统控制;各层环流情况均表明:东北冷涡这一深厚的冷性涡旋系统是2012年辽宁初夏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9.
在分析当前放射源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服务式GIS的放射源监管技术框架,并介绍了构建此平台的关键技术和功能实现,最后对放射源监管平台的应用做了深入探讨,为地理信息技术在环保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0.
利用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58 a来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气温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增暖的趋势。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后,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减弱、与黑潮区海温相关增强,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前期各季太平洋海温相关分布差异很大,海温关键区及相关强度都有所改变,这种相关关系的转变可能是造成近几年来利用太平洋海温预测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