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通过对黄河上游某水电站坝址区顺层岩质斜坡的野外调查,分析研究区表部及深部的变形破坏特征,初步探究其力学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顺层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弯曲—倾倒,中部冲沟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弯曲—倾倒演化过程为:在河流下切初期,反转应力导致坡体卸荷,后缘产生拉裂缝,表现为悬臂梁式横向弯曲变形。随着河谷下切加深,坡体进一步卸荷,在反转应力、上覆岩土体荷载及自重作用下,较弱的板岩逐渐被剪断,砂岩出露。静水压力加剧倾倒变形,裂隙向下部和深部不断发展贯通,上部破碎岩体拉裂并沿坡面滑动,下部岩层反转,总体上岩层倾角从坡底到坡顶增大,倾向相反,最终表现为岩层倾倒变形。  相似文献   
52.
模板匹配滤波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板匹配滤波技术(Matched Filter Technique,MFT)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可用于检测遗漏信号的算法,在图像识别、行星探测等众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在地震学中,该技术通过扫描连续波形找出模板事件附近发生的、与模板事件相关性较好的遗漏地震事件,可用于完善地震目录,实现对地震活动性以及区域应力状态的更好刻画。本文综述了模板匹配滤波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首先概述基本原理,其次介绍该方法用于探测各类地震事件的实例,包括前震和余震、远程动态触发地震、诱发地震和非火山震颤等,最后展望了用于提高算法效率及探测精度的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3.
本文于2015年5、6和9月对辽河口芦苇湿地积水进行营养盐昼夜变化监测,分析了其不同形态氮、磷组成和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温度、盐度、pH、DO和叶绿素a理化因子,与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湿地积水中总溶解态氮(TDN)昼夜变化相对稳定,芦苇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TDN含量范围依次为1.35-3.12mg/L(平均为2.07mg/L)、0.82-3.06mg/L(平均1.31mg/L)和0.31-12.59mg/L(平均3.26mg/L);虽然TDN的组成结构不断变化,但是DON始终是TN的主要组分,约占81-99%。总溶解磷(TDP)含量范围依次为0.04-0.12mg/L(平均为0.07mg/L)、0.03-0.12mg/L(平均0.06mg/L)和0.02-0.13mg/L(平均0.07mg/L)。芦苇生长期内水体中溶解性氮磷比(N/P)除5月4点外,均小于12,芦苇快速生产期(1.28)和成熟期(2.40)积水中的N/P比平均水平低于芦苇生长初期(5.47),积水中氮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可能与芦苇对氮的大量吸收相关。温度、盐度、pH、DO和叶绿素a与不同形态营养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系统不仅存在旺盛的芦苇生产活动,也存在较强的微藻初级生产和微生物再生产活动,环境因子通过影响芦苇和积水微藻的初级生产,以及积水中微生物的再生产活动,显著影响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加味木香顺气丸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放射性直肠炎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结合加味木香顺气丸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结合思密达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直肠黏膜损伤分级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及直肠黏膜损伤分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木香顺气丸灌肠能有效地改善放射性直肠炎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直肠黏膜炎症反应,促进直肠黏膜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5.
随着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的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IPv6的发展进入到了真正的部署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已成为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对中国海洋大学IPv6网络建设思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IPv6网络建设方案设计和实现过程,并提出了未来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56.
近十多年来天然放射性镭(Ra)同位素在水环境、水资源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Ra同位素应用在海底地下水排泄估算、湖泊水均衡计算、地下水年龄研究、地下水地表水污染源解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这得益于Ra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对Ra地球化学性质认识的深化。Ra的固液分配系数(Kd)是影响Ra在土壤和含水层中迁移的关键参数,正确认识Kd是利用Ra同位素精准示踪水文过程特别是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对前人报道的地下水中Ra的Kd值分布范围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Kd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天然环境下Kd值的变化范围为0.1~1×106 mL·g-1,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7个数量级。水的盐度、pH值和沉积物中铁(Fe)的含量等对Kd具有显著影响。总结了Ra的Kd值的确定方法,把不同研究者提出的方法归纳为氡(Rn)平衡法、热动力学吸附平衡计算法、实验法和离子交换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提出建立精准的水溶液中Ra的α离子输入反冲项测定方法,优化分析计算流程,提供准确获得Ra的Kd值的技术思路。本研究成果能够为Ra水文地球化学性质研究及其在水文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7.
`土壤-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是定量刻画水流和溶质运移的主要手段。现有大范围场地尺度的研究受到数据采集难度及模拟计算量的限制,多是将土壤和地下水分成两个系统,这种方式不利于模型之间的计算反馈,易出现计算误差,因此将土壤和地下水作为整体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刻画实际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规律,揭示变饱和反应溶质迁移模型的参数敏感性,以某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试验及前人研究所获数据,采用Galerkin有限元法建立三维土壤-地下水模型,定量描述六价铬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补给条件,研究潜水面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波动。并讨论阻滞系数和反应常数对溶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污染物最大水平迁移距离为场地东南侧300 m;地下水中污染晕最大分布面积约为1.632 km2;垂向上土壤中的六价铬仅需15.6 h即可下渗至潜水面,第6天贯穿含水层。当潜水面随着补给量变化而波动时,地下水中六价铬会随水流进入土壤,影响土壤中污染分布。对溶质运移参数的讨论显示,当反应常数由0增大至10?6 s-1时,迁移出场区边界时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约减少2000 mg/L,较难迁移至涟水河。基于FEFLOW的数值模型,能够解决各系统之间交互性差的问题,提供较为精确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58.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石中硒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恩施渔塘坝是中国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也是恩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石,通常认为是渔塘坝硒的主要来源。采用7步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将富硒碳质岩石中硒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使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硒形态。结果表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硒主要以有机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硒以有机态、元素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的水溶态硒显著低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的水溶态硒,但元素态硒的比例显著高于后两者,说明碳质泥岩是富硒碳质岩层中硒易于富集的场所。富硒碳质岩中的可利用态硒主要以Se^4+为主,而非是Se^6+和有机硒。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硒中Se^4+与岩石总硒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Se^4+离子的分布影响着岩石总硒,有机质与粘土在硒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介绍了数值预报提供的风场格点资料在客观预报软件中的释用方法,主要从资料处理、天气系统判断、涡旋度判断、急流判断、地面锋区判断及稳定度判断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为风场预报的客观释用作了较好的总结,在业务科研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海河流域气象和水文降水资料对比分析及时空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褚健婷  夏军  许崇育  李璐  王中根 《地理学报》2009,64(9):1083-1092
选用海河流域上国家气象局30个气象站1958-2007年共50年的日降水资料,以及水文部门248个雨量站1995-2004年共10年的资料,采用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分析、Kolmogorov-Smirnov检验、Z检验和F检验等方法,在充分考虑两套降水资料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1) 海河流域气象站和雨量站的年降水量基本都符合正态分布,其均值和方差在统计意义上相等;两套资料的相关程度较高,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可以用来延长水文站资料;(2) 在1958-2007年,除春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外,海河流域的降水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全年减少趋势非常明显,而且1980年后呈加速减少;(3) 海河流域夏季和全年的降水分布形势相似,以太行山和燕山为界,分为山前多雨带、山前平原区少雨带以及山后少雨带,而且降水从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冬季水汽含量最少,基本上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春秋季的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冬夏季的过渡状态。近50年来,五台山地区和太行山前的部分地区降水减少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