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净化湖泊饮用水源的物理-生态工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0  
我国许多历史上水质优良的湖泊水源区已污染严重污染,净化饮用水源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太源进行的物理-生态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着重介绍在太湖的重富营养湖湾-五里湖无锡中桥自来水厂水源区的静态和抽水动态实验。  相似文献   
32.
以巢湖湖底有机碎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有机碎屑中总有机碳的测定,研究了利用好氧强化降解湖底有机碎屑.研究了有机碎屑的可生化性及好氧强化降解湖底有机碎屑的效果,并讨论了有机碎屑的浓度及曝气量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说明,处理的有机碎屑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在反应30 h左右,降解达到了平衡,总去除率达到了50.69%,降解速率常数K25为0.19 h-1.有机碎屑的浓度以及曝气量对降解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强化好氧法与传统的对底泥处理的方法相比具有更快、更好的效果,为预防及治理水体黑臭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3.
研究城市径流水质变化及初期冲刷效应对控制与治理城市径流污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塘西河上游6次降雨径流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分析,计算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和单位面积次降雨径流污染负荷(EPL),作M(V)曲线图研究初期冲刷现象.结果表明:降雨径流中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Cr)和总磷(TP)的EMC值相对较大;SS的EMC值波动最为显著;总氮(TN)、TP、COD_(Cr)、SS间的EMC值均呈正相关;TN的EMC值与降雨量呈负相关性.各污染物EPL值与各降雨特征间均呈正相关性,经估算2015年研究区在6-8月共有10.38 tTN、2.29 tTP、1022.43 t SS、161.70 t CODCr和5.18 t NH_3-N随降雨径流排入巢湖;降雨量和雨前干期是城市径流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以FF5050为初期冲刷效应判别依据,5种污染物均有初期冲刷效应出现,冲刷程度表现为SSCODCrTPTNNH_3-N;各水质指标的初期冲刷强度与降雨特征之间无相关性;雨型对初期冲刷现象影响较大;当降雨强度达1.36 mm/h即有径流汇集流出时开始截流,截流时间取440 min,截取的最大径流量取224319.14 m~3.  相似文献   
34.
李文朝 《湖泊科学》2004,16(2):192-192
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中面污染源控制迄今仍是世界性难题,在我国面污染源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湖泊富营养化防治中的卡脖子因素,许多湖泊因面污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富营养化,而作为国家重点治理的太湖、滇池、巢湖也因面污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而进展迟缓,诸多重要的城市水源水体普遍遭受到面源污染。 针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普遍出现的加速富营养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科研人员提  相似文献   
35.
云南抚仙湖鱼类资源现状与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了解漂浮植物(凤眼莲和大藻)的大量生长对水口库区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于2001-2002年、2004年6月、9月对福建闽江水口库区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漂浮植物的大量繁殖造成水口库区水体的透明度、硝酸氮、氨氮、总氮、总磷、细菌总数指标均有明显的升高,而库区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明显下降,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和浮游动物主要种类呈现小型化.  相似文献   
36.
滇池东北岸生态修复区的环境效应——Ⅱ.污染净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滇池东北沿岸带生态修复区去除水体中污染物和营养盐的能力.对修复区在重富营养水体迎风岸、无陆源污染情况下通过收获水生植物和促进悬浮物沉降方式去除的湖泊内源污染物质进行了定量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区对外来的悬浮物质具有强大的凝集、固定作用,植被区内每平方米湖面平均年沉积量达118.9 kg(干重),其中的氮、磷、有机碳含量分别达120 g/(m2·a)、70 g/(m2·a)、1080 g/(m2·a):修复区内的底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表层沉积物中氮和有机碳含量比原初提高了4倍以上;修复区内水生植被具有极高的生产能力,仅2002年修复区就收割打捞水生植物113t(干重),由此去除氮、磷分别为30.0 g/(m2·a)和4.8 g/(m2·a).因此,沿岸带生态修复完全可以作为湖泊内源污染净化的一项工程措施在滇池东北沿岸或类似重污染水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沈宏飞  李立兴  李厚民  李小赛  孙欣宇  文一卓  李文朝  孟雨红 《地质通报》2022,(2):461-485,中插1-中插27
以湘南地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白垩系碎屑岩中碎屑锆石及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中岩浆锆石为对象,通过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湘南地区中生代钨锡大规模成矿的控制因素.锆石年龄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缺乏2.0 Ga左右的谱峰,显示湘南地区震旦纪和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物源具有华夏陆块的亲缘性,不具扬子陆块亲缘...  相似文献   
38.
王磊  李文朝  柯凡  潘继征 《湖泊科学》2008,20(4):450-455
采用低溶氧生物膜反应器对滇池北岸村镇混合污水进行预处理,旨在去除难以自然沉淀的固体污染物,便于后续湿地深度净化.以小试规模在现场自然条件下进行了12个月的连续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负荷3-12m31/(m2d)、气水比为1:1-2:1、DO浓度基本维持在O.1-2.Omg/L时,生物膜反应器对污水中有机物能够有效去除,进水COD负荷低于0.58kg/(m3d的情况下.去除率可稳定在60%以上.低溶氧条件下生物膜脱落缓慢,膜厚度达到 800pm,增强了对进水SS的拦截、吸附作用.SS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7%.实验发现低溶氧条件下系统对氮、磷仍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降低曝气量后运行能耗明显减小,以4000t/d的处理规模计算,运行费用在0.05-0.1元/t尽管混合污水中COD、SS浓度波动范围大,但反应器出水及生物膜的生长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为后续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试验为滇池流域城郊水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39.
乌伦古湖水生植被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7年7月和1989年7,8月对乌伦古湖水生植被及其生态环境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水位回升扭转了水生植被的退缩趋势,新生滩地上次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使得Ⅳ区以北的水生植被总面积由1985年的813ha增加到1989年的4365ha,总储量由7700t增加到41750t。芦苇占现有植被区面积的81%。和总储量的68%。现有水生植被正处在迅速演变之中,随着植被的发育,植被总面积将会减小到3500ha左右,但总储量将会逐年增加。植被现有生产力约58955t,对渔业和环境十分重要,应加强对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0.
1997年9月针对南京市东护城河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死亡是由于河底富含有机物的淤泥在高温季节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释放锓氧所致,而养殖鱼类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鱼产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