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0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塘沽近海海域海浪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洋钻井平台上连续观测6a的波浪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大浪主要发生在秋季,多年按月统计极值波高11月最大,为5.3m(东北向)7月最小,为2.8m波浪总特征表现为秋季强,春季次之,夏季最弱的特征,表中所示波浪特征值,在塘沽海域海洋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2.
黄河入海泥沙扩散与河海相互作用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根据黄河口卫星遥感数据和河口滨海区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河口区洪水的平面扩散和含沙水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洪水期,河口高高潮到低低潮线之间主河道两侧存在大范围浸流区,片状水流汇入网状汉沟入海,主河槽过流仍很明显,随着流量减小,漫流现象减弱乃至消失,推测口门区主河道的床流量约1000m^3/s;TM1-3合成TM6温度制图发现,在河口浅水区存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混合带,混合带宽与河流流量成正比,混  相似文献   
63.
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后者分布在湾口两侧,以潮道和潮流沙脊为主要特征。根据对各沉积相特征的分析,认为潮流沉积体系的演化已整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4.
黄河海港附近上部4m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为:(1)1964年以前形成的河口沙坝沉积物;(2)1964~1972年形成的下三角洲平原(潮滩)和三角洲侧缘沉积物;(3)1972~1974年形成的决口扇和近河口分流河道充填沉积物;(4)1975~1984年分流河道废弃后形成的湖滩沉积物。这一层序显示平行海岸方向环境的垂向叠覆。这是黄河三角洲垂向序列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5.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砂体形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多年水下实测剖面对比,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今活动叶瓣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和砂体形态进行了研究。厚度分布等值线呈椭圆形,长轴与海岸平行。口门处沉积速率最大,平均最高值可达240cm/a之多,前三角洲沉积速率小于30cm/a,平均约15cm/a,三角洲侧缘小于50cm/a,平均约30cm/a。三角洲叶瓣砂体成分受物源控制,主要由粗粉砂组成。通过与世界六种典型三角洲砂体模式对比,认为黄河三角洲叶瓣砂体有其特殊性,代表具高密度流的三角洲砂体特征。  相似文献   
66.
黄河口滨海区动力条件及其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一直是河口研究的热点,也是河口治理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多年研究成果,对黄河口搬运泥沙的动力条件进行了总结,并针对目前的黄河口状况提出了简浅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7.
英国的斯珀恩角 ( Spurn Head)是由冰川侵蚀物形成的一个长 4.5km的砂砾石海岬 ,位于亨伯 ( Humber)河口。本文研究了海岬及其后面潮坪的沉积物、地形及海岸防护工程的近岸动力的影响。通过对风的数据分析 ,对波浪变浅和反射进行了模拟。通过海岬在不同气候情况下的反映 ,对河口处及潮坪区进行了海岸动力学研究 ,对海滩及潮坪的地质形态和沉积物作了评价。结果显示 ,仅仅由崖侵蚀形成的沿岸输沙的 6%是沿着海岬运输 ,主要是由波浪从北或东北部带来的 ,运移至海岬尖端砂砾石岸。中砂被东南波带过尖端在海岬内侧形成一个小区域的潮沙波。从…  相似文献   
68.
本文在分析大量实测资料基础上,对黄河成因海岸进行分类,总结了影响海岸带持续发展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海岸带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69.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了浅层地下水位整体变化的差异。表层沉积物渗透性相对较强区域,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剧烈;而表层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在6月中上旬存在低谷,但总体相对稳定;(2)潮汐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至少可达7km,但不超过15km。在其影响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位波动滞后于潮汐的时间存在年内变化,分为两个时间上持续各6个月的区间,二者数值相差约12h;(3)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升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农业活动也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研究,能够为本地区土地盐碱化、海水入侵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综合国内外海岸演化数值研究进展,根据建模的目的和方法,砂质海岸数值模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岸线二维模型和海底冲淤三维模型。80年代的发展趋势是将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90年代开始出现数值模拟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的研究方法。粉砂淤泥质海岸的数值研究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方法,即数学模型和泥沙模型。非线性科学在此领域日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