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基于“鱼文化”的清远白庙渔村旅游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凡  黄耀丽  杨俭波 《热带地理》2001,21(3):242-245
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中分析了“鱼文化”的特点,在进行清远白庙渔村旅游规划过程中,通过对白庙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将“鱼文化”作为白庙旅游区规划的文化脉络,应用旅游文化分析在规划中的作用,构建基于“鱼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2.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10和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的8航次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2011年生物量略高于2010年;生物量季节间差别较大,各季节生物量排序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不同年间相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多不显著(秋季除外);除2010年春季外,其余季节均为鱼类生物量最高,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从全年调查平均值来看,莱州湾西侧游泳动物生物量(60.2 kg/h)明显高于东侧(33.4 kg/h)。根据8航次31个主要种类生物量聚类分析,莱州湾20调查站位可划分为4组:组I由位于调查海域东南的3个站位组成,组II由位于调查海域东部及中部的8个站位组成,组III由调查海域西北部(黄河口南侧)的3个站位组成,组IV由西部6个站位组成。组I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游泳动物生物量和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各组中均最低,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组III和组IV的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以及游泳动物生物量高于组I和组II。ANOSIM分析表明,各聚类组间群落结构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DCCA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栖动物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目前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总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春季生物量下降尤为严重;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春季生物量极低,夏季生物量相对较高;底层鱼类比例下降的趋势有所逆转,头足类比例明显增加。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异质性较低,可能与莱州湾生境异质性低以及人类剧烈干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业开发区,兴建了许多港口和养殖基地。历史证明,由人工控制的黄河尾闾段河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三角洲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76年黄河改道由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该流路已行水20多年,为了保障该区的发展,有关部门提出了稳定流路多年不变的方针,并经专家论证,可以继续使用50-70年。黄河是一条多沙性河流,30多年平均输沙量10.1×108t(1959-1992年)。菜州湾是一个极浅的小海湾,水域面积仅6000km2,平均水深8.6m,水深小于10m的极浅水域约占其总面积的60%。巨量泥沙入海导致河口及其近海区海岸地貌发生重大变化。1977-1992年清水沟流路河口沙嘴向海延伸了约35km,年均延伸速率为2.3km,使原河口区海岸线呈鸟嘴状向海突出,沙嘴南岸形成了一个凹入陆地的次级海湾(图1)。至1990年底,0m线以上造陆面积为453km2(郭永盛等,1992),沙嘴向海延伸不但改变了该区海岸的走向轮廓,而且引起了沿岸泥沙运动的变化,影响了邻近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4.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及我们的策略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介绍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海岸带”的定义,海岸带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我国海岸带地跨三大气候带,海岸类型多种多样,不但有黄河、长江等大河入海,每年有巨大的向海物质通量(包括从大气中的粉尘输入),有宽阔的陆架,有陆架区和近洋之间强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且沿海人口密集,大河流域经济活动频繁,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冲突集中。近年来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后,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为使我国的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和制定科学的长期管理政策,亟待通过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提高对其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文中根据国际LOICZ运行计划和我国的特点,提出开展我国LOICZ研究的策略和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5.
历史文化名城负载着丰富的文化物种,对名城的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文化多样性保护是名城保护的基础.以佛山市为例,用景观生态学视角,从文化景观斑块、文化景观廊道和文化景观基质的角度对名城的文化传承、文化物种和文化生态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从文化景观的文化适应、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和景观模式,这有助于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视野,并通过名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景观格局实现,以达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6.
李凡  李本兆 《海洋科学》1982,6(2):15-19
贝壳是海岸带沉积物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同时也常常以不同的完整程度保存在古代沉积岩中。贝壳在海岸带中的分布方位是随机的,但是,某种贝壳因共特殊的几何形态,而具有一定的水动力学特征,使共沉积方位与海岸线的走向之向具有特殊关系。所以,沉积岩石学工作者,往往可以根据保存在沉积岩中的贝壳存在的方位,推断当时的海岸线走向及其水动力条件等某些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17.
李凡  符国强  齐志新 《地理科学》2008,28(3):431-438
首先从城市文化遗产景观所处背景环境和存在状况的两个角度,构建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应用GIS开发佛山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的评估功能。通过对1994年和2005年佛山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在环境风险、发展风险和遗产状况的分析表明:大气环境在环境风险中贡献较大,传统建城区的大气环境风险性呈下降趋势,而其周边地区增强;发展风险总体上增加,但随着缓冲区不同,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风险性最为显著;佛山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随着缓冲半径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分析认为应该建立适宜的文化缓冲区。  相似文献   
118.
李凡  朱竑  黄维 《地理科学》2009,29(6):929-937
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观为视角,解读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及其所意涵的社会文化空间意义。结果表明:①宋元时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镇祠堂数量急增,表现出聚落空间由南部向中部扩展的趋势,祠堂景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锦澜、东头、栅下铺和中部的祖庙、黄伞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观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大变化,但八图土著宗族内部产生的裂变促使土著祠堂景观发生空间扩散。土著祠堂与侨寓祠堂景观空间上既互补又相互混杂,说明随着侨寓的大量进入,土著传统血缘空间被打破,地缘、业缘等因素增强,这正适应了佛山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9.
海口市供电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口市2000~004年供电量与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供电量与气象条件显著相关的要素及时段,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各时段日、周、月供电量的预报方程,进而根据短时或短期气候预测建立了日、周、月供电量的预报系统,为供电部门提供专业化气象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120.
李凡 《沉积学报》1983,1(3):98-108
各种类型的沉积物床面形态及层理构造大量保存在沉积岩中,成为恢复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的重要标志之一。1981年,作者在山东白沙口海岸,对海岸带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床面形态系列及层理构造进行了观测,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