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2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感谢地震工程研究会的热情邀请,使我有机会出席为纪念研究会成立50周年而举行的讲演会。  相似文献   
12.
13.
最近几年,美国在中、南加州以及阿拉斯加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地震预报观测研究,其中部分成果(多为阶段成果)刊登在《技术报告总结概要》上。关于地震预报的报告主要包括:前震特征的研究;地形变的连续观测与研究;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参数的观测和研究以及地应力和重力等的观测研究。以下仅就前三个方面的近期进展情况及初步结果综合介绍如下:一、前震的某些特征按照莫尔纳(P.Molnar)的定义,发生在主震之前、距主震位置100公里以内的地震从广义上称之为前震。如果这种定义是正确的话,可能大部分较大地震(M≥7.0)之前大概  相似文献   
14.
震群活动的一种可能的触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兴才  冯树文 《地震学报》1983,5(3):297-303
分析了1975年2月4目辽宁海城地震后的熊岳、1976年4月6日内蒙和林格尔地震后的凉城、以及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后的宝坻等震群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由位错模式计算了大地震在相应地区产生的附加应力(张应力)的大小(3——6巴),它和由这些震群中的小地震计算的应力降的大小相当.附加的张性应力相当于减小围压.根据不同应力途径的三轴压缩实验以及原地庄水诱发地震的试验结果指出,上述量级的应力变化可以在地壳浅处应力水平已经很高的地区触发地震活动.考虑到地下流体的扩散特性及其作用,初步解释了震群活动的高潮滞后大地震的观测事实,从而引出了大地震对其附近的震群活动的一种可能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由倾斜断层的静态位错模式计算了唐山地震引起的剩余倾斜场的空间分布和泰安等倾斜仪台站处的理论倾斜阶跃,讨论了按不同震源参数计算得到的剩余倾斜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断层参数对倾斜变化的影响。各台站倾斜阶跃的观测值是:泰安,1.4×10-8(北),1.1×10-7(东);沙城,2.4×10-7(北);易县,-1.3×10-7(西),单位为弧度。观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表明,观测的和计算的倾斜阶跃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数值上观测值较大。观测的和计算的倾斜阶跃方向的一致性说明了观测到的阶跃与地震的关系,而观测值较大则说明观测的倾斜阶跃仍包含其他局部因素的影响。观测倾斜阶跃的上升时间约3小时。分析表明,它可能是地震滑动和无震缓慢蠕动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具有间断面的球形地球三维射线追踪的伪弯曲方法。该方法的基础是一阶近似3点扰动,同时曲线坐标中的斯奈尔定律应用到间断面上。我们通过与解析解和弯曲法结果的比较,证实了不同速度模型中伪弯曲方法射线追踪的计算精度和有效性。尽管有效性的改善是明显的,但它将随着间断面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尽管弯曲法精确,但在某些情况下亦可能是计算不稳定的。因此,伪弯曲法在射线自动计算方面还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一种可能的地震ULF电磁发射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兴才  陈智勇 《地震学报》1995,17(3):375-382
通过对发生在北京附近的两次地震之前,在几个台站上观测到的ULF电磁发射异常分析,并与亚美尼亚等地震前观测到的ULF电磁发射信号的横向比较,提出了一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电磁发射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① 异常扰动在地震前若干天内间歇性地出现,频率明显地高于ULF频段的暴间磁扰和地磁脉动的频率,至少不低于1 Hz;② 同一地震同一观测点的同类仪器,包括观测磁场分量的和电场分量的仪器都同时观测到了类似的异常信号;③ 同一地震距震中较近的台站与较远的台站相比,出现异常的时间较早,频率也较高;④ 异常信号的大小可能与地震的大小有关.较强的地震发射的电磁信号较强,并且信号强度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分配可能不同;⑤ 在地震之前能够观测到ULF电磁异常发射的地震似乎有一个震级阈值,如果较小的地震也有电磁发射的话,现有仪器的灵敏度可能还观测不到.   相似文献   
18.
19.
李兴才 《地震学报》1988,10(2):164-170
本文列举了许多野外观测证据,表明向地下岩体中高压注水可以使其內的有效压力变为零或为负值,并指出在上述压力状态下的岩体的某些特性与常压下时相比,其主要变化是,渗透性明显增强,地表的垂直位移率显著增大和岩体的稳定性明显变差。本文还对这些特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底在吉林油田的一组深约400m的井孔中作了一次中尺度声波测量,指出岩层P波的波速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对岩心的观察及渗透性的各向异性指出,波速的各向异性主要是断层和具有优势取向的宏观裂纹引起的,而裂纹的取向与构造应力场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