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介绍牧马山航管雷达站综合防雷勘测及设计实施措施,而良好的接地系统及防雷措施,是防范雷电,保护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与地面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构建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模型,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黑臭水体的识别问题,实现城市黑臭水体空间分布快速定位与排查。通过分析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和试验数据,从光谱特征上构建反映水体清洁程度的光谱指数(WCI),从图像特征上构建水体颜色、次生环境、河道淤塞、岸边带垃圾堆放等解译标志,综合光谱指数和解译标志共同进行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利用该方法对太原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空间分布进行排查识别,共得到疑似黑臭河段14条,长度为52.530 km。经验证,除去断流影响外,遥感识别黑臭水体点位精度为92.86%,遥感识别黑臭河段长度精度为78.19%。在精度验证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光谱指数和各项解译标志在黑臭识别中所占的权重,其中光谱指数和水体颜色二者权重最大,分别占29.60%和27.10%,是构成遥感识别黑臭水体的主要特征标志。通过两时相影像识别结果比对表明,WCI指数能够明显反应黑臭水体变化特征。因此,利用本文方法进行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具有很高的精度,在城市水环境整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湿地种子库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湿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湿地植被的结构与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种子库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种子库在地上植被演替以及退化湿地恢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湿地种子库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湿地种子库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湿地种子库的动态变化研究,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以及影响湿地种子库分布的因素等内容,并对湿地种子库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亚湾2011年2月10日一景环境星HJ1B热红外遥感影像,通过MODTRAN计算得到大气上、下行辐射和大气透过率,再运用经验公式计算星下辐亮度,分别用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模型法、覃志豪单窗算法和Jimenez-Munoz&Sobrino单通道算法反演大亚湾地区海表温度。将三种方法反演的结果与MODIS海表温度对比,其中覃志豪普适性单窗算法反演的海表温度与MODIS海表温度一致性最好,获得的精度较高,RTM算法与覃志豪单窗反演的结果平均误差在0.7K左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反射峰面积的水体叶绿素遥感反演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绿素浓度是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水色遥感反演的水质参数之一。水体中叶绿素浓度的遥感反演主要是建立实测光谱和实测水质参数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叶绿素浓度的信息提取。传统的叶绿素浓度遥感反演受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影响,反演精度不高,而且反演模型不具普适性,需对叶绿素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高精度的反演模型。本文采用Hydrolight数据模拟了不同叶绿素浓度(1~200 µg·L-1)的水体在可见光近红外的反射波谱曲线,通过分析叶绿素的光谱特征选取了特征波段或波段组合,并建立了叶绿素浓度反演模型。研究表明,除反射峰波长模型外,反射峰面积模型、三波段模型、红光线高度模型等均能较好地反演叶绿素浓度。在不同叶绿素反演模型中,除红光线模型外,最优的是反射峰面积模型,其决定系数为0.9689,反演误差为25.25 µg·L-1;其次是三波段模型,其决定系数为0.9637,反演误差为10.66 µg·L-1。究其原因,三波段模型考虑了水体中非色素悬浮物、黄色物质及水体后向散射对叶绿素浓度反演造成的影响;反射峰面积模型除此之外还综合考虑了叶绿素散射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内陆水体水质多光谱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多光谱数据,针对我国内陆水体开展遥感监测研究。该研究建立分地区分季节经验模型反演叶绿素a浓度,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近红外单波段方法反演悬浮物浓度,以悬浮物浓度间接反演透明度,最终基于叶绿素a和悬浮物获得基于遥感监测的内陆水体营养状态指数。以2009年6月巢湖同步观测试验验证本文的水质参数反演算法,表明叶绿素a浓度反演精度不如悬浮物浓度,两者反演精度符合水环境监测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冈底斯构造带夏康坚地垒的分布、组成及基本构造特征。据该地垒两侧冰碛阶地的发育特征及ESR测年结果,推断该地垒的主要形成期是中更新世,其形成与高原隆升过程中东西向断层的右行剪切及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对单窗算法用于Landsat8 TIRS数据反演沿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基于大气廓线数据(thermodynamic initial guess retrieval,TIGR),针对Landsat8 TIRS第10波段修订QKB算法系数;然后,从星地同步验证和参数敏感性2方面对辐射传输模型(radiation transfer model,RTM)和QKB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参数实现的RTM算法精度较QKB算法略高;对于QKB算法,基于NCEP廓线数据模拟的大气透过率比经验方程估算的值更具优势;RTM算法对大气透过率敏感性相对较高,且明显高于QKB算法;而QKB算法对大气平均作用温度的敏感性较高;RTM算法对大气透过率、大气上行辐射以及QKB算法对大气透过率、大气平均作用温度的敏感性均随着水汽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海岸线变迁是沿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指示因子,是国家海洋经济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构建光谱角度—距离相似度模型,解决HJ-1B/IRS红外传感器在海岸线自动化提取应用中的可行性问题,以及当前方法应用于不同时相数据过程中的阈值不稳定性问题,拓展IRS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价值。光谱角度—距离相似度模型以多光谱像元归一化辐射值为向量元素,度量不同像元在单位空间距离上的角度相似性,以迭代方式分析水体样本像元与周边八邻域相邻像元的角度—距离相似性,通过相似性约束对水体样本进行区域生长以获取水岸分界线。通道辐射归一化分析表明采用反射率和量化等级最大值归一化的通道值能很好地反映地物随季节的变化;样本相似度分析表明以水体和非水体相似度两倍方差(0.01)为误差的生长阈值(0.98)适用于全时相影像水岸线提取,总体精度优于80%。验证数据分析表明,角度—距离相似度模型阈值稳定、不受时相影响。通过与常用的High Pass卷积滤波、Roberts卷积滤波、Sobel卷积滤波、Laplacian卷积滤波、FFT高通变换和Canny提取结果比对分析表明,High Pass、Laplacian和FFT变换无法应用于IRS传感器,Roberts和Sobel相对来说能较好的识别水陆边缘,Canny在正常噪声条件下也能有效识别水陆边缘。但这些算法在识别水陆边缘线的同时,也将内陆地物边缘线进行了识别,如何将内陆地物边缘线从识别结果中有效去除,是这些方面所面临的重要难点。比较而言,角—距相似度模型能很好的应用于IRS传感器的海岸线提取,对传感器的噪声并不敏感,在B4通道非正常水平噪声条件下也能提取出理想结果,而且后续处理简单,不存在内陆边缘线的干扰问题。光谱角度—距离相似度模型对海岸线识别精度较高、模型参数稳定,能有效地提升IRS传感器在海岸线提取方面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是,既覆盖陆地又覆盖海洋的云团会遮挡地物光谱信息,造成海岸线无法有效分离,因此需要对影像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海岸线只是瞬时水边线,需要进一步结合海岸线的类型以及潮位数据和DEM等数据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海岸线。  相似文献   
20.
为更清楚地认识前置掺气坎阶梯溢洪道近壁面沿程掺气规律,对其掺气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在不同坡度、单宽流量、台阶体型条件下阶梯竖直面和水平面近壁处掺气浓度沿程分布规律,并与不设前置掺气坎但设置过渡阶梯溢洪道的掺气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中阶梯水平面与竖直面掺气浓度沿程的分布规律相似,受前置掺气坎的帮助,掺气浓度很高,沿程逐渐减小,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随单宽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坡度的减缓而减小;前置掺气坎克服了过渡阶梯存在前几级的底部清水区的缺陷,能够用于更大单宽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