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284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秋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欧亚区域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成灾性降雪天气形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指出北冰洋低压槽和西太副高分别是秋季降雪天气形成的主导因素和稳定因素;归纳出三种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概念模型。指出高原偏西南风低空急流是高原秋季降雪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讨论了急流轴附近的非地转风发展对降雪和最低气温所产生的作用,最后提出了雪灾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602.
桩入土前后软土地基Ps值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软土中摩擦桩承载力随时间而增加的现象,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岩土工程界惯用静荷载法,对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桩,在不同土层中进行对比试验,获得了软土中摩擦桩承载力随时间而增加的实际资料。笔者结合工程实践,应用静力触探法,进行桩入土前后Ps值增加的对比试验研究。根据Ps值的增幅,计算不同土层中桩侧摩阻力的增幅,而后确定摩擦桩承载力随时间而增长的幅度。同时,可以根据Ps值的增幅,判定砂性土层液化指数的降幅和Es的增幅。  相似文献   
603.
尹凤娟  华洪  张子福 《中国地质》2004,31(2):186-191
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地层中产孢粉化石共53属74种。通过对纵向上典型属种及优势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Protopinus-Cycadopites组合和Cyathidites-Piceae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它们分别产自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与国内外有关化石群进行比较,八道湾组的时代应属早侏罗世早期;三工河组的时代应为早侏罗世晚期。托克逊地区当时的植被是由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并伴有真蕨类等草本植物组成。古气候应属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604.
太行山中段新生代玄武岩(7.8Ma)中发现具有明显环带结构的高Mg^#橄榄石。其中心部分明显富MgO和NiO,边缘FeO、MnO、CaO和Al2O3的含量较高。高Mg^#橄榄石中心部分(Mg^#=89.892.3)与华北新生代玄武岩所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中高Mg^#橄榄石的组成接近,中间部分(Mg^#=84.5~89.7)略高于寄主玄武岩中斑晶橄榄石中心部分的组成(Mg^#=77.1~81.7),而高Mg^#橄榄石的边缘部分(Mg^#=55.6~73.6)和寄主玄武岩斑晶橄榄石边缘的组成(Mg^#=55.6~73.6)相一致,都接近于寄主玄武岩基质中橄榄石的组成(Mg^#=54.8~66.1)。橄榄石的化学成分环带及其所具有的熔蚀结构说明它是地幔橄榄岩的解体矿物,其大颗粒的中心部分能够代表地幔橄榄岩的组成,表明在太行山中段新生代时期仍存在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对比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岩石圈减薄存在时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05.
本文尝试对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深部储层沙四段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C、O、Sr同位素进行测定,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约束、相互印证),客观、科学地分析三者所反映的构造、沉积、成岩、成烃信息,揭示深部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规律,探讨C、O、Sr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深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06.
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综述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在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应用成果,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时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其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不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将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理论不适当地用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导致的,而根本的原因是生态足迹概念本身的定义不够确切。本文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比较全球生态赤字和区域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可以对区域发展公平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607.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暴雨模式HLAFS预报产品,建立了焦作市6~8月强降水预报业务系统。本系统分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相似预报业务系统和EMOS预报业务系统,并在业务实践中把二者结合使用。经1997年汛期业务试用,强降水预报准确率达60%。  相似文献   
608.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30a中春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有45%的成灾性降雪过程与该地区的低涡天气系统有关。在归纳总结高原春季降雪天气形成的3种环流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通常情况下高原切变线对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即高原切变线西南段区域内为上升运动区且气流的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切变线东北段区域内为下沉运动区且气流的反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是低涡形成的前期条件;高原切变线附近的流场有利于将周围水汽聚拢,使低涡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水汽供给,其中负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中心位于切变线中段南侧,形成水汽汇,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最大值部分位于切变线西南段南侧,是低涡水汽的主要来源。中还给出了高原部分测站降雪量、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可供有关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09.
根据地层层序特征 ,叠加在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泌阳凹陷伸展作用可以划分出 6个伸展作用幕。核二段沉积前泌阳凹陷以北东—南西向的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唐河—栗园断裂控制。核二段沉积期——廖庄组沉积末期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 ,以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主要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的泌阳—栗园断裂控制。断裂活动引起上盘构造变形 ,对先成构造进行改造。廖庄组沉积末期发生区域性的隆升作用 ,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导致边界断裂上盘发生断块掀斜 ,地层遭受强烈剥蚀。核二段沉积以来尤其是廖庄组沉积末期 ,受北西—南东向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 ,北西向走滑断层活动并影响盖层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610.
Seismic features of vibration induced by tra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 Collisions can be generated continuously by the passage of trains due to the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wheels and rails. When a fully loaded train or freight with weight of thousands tons runson deformed rails, it may induce strong vibrations. Such vibrations may transmit several kilome-ters to result in building damage. For instance, the famous Longmen Grottoes near the Luoyangcity in China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ground trembling by trains pasting near it(ht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