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次雷暴单体相互作用与中气旋的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岚  戴建华  孙敏 《气象》2016,42(1):14-25
2013年8月1日,上海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弱垂直风切变的不稳定层结下,午后开始,不断有雷暴新生。在此次强雷暴过程中,生成了三个中气旋;特别是在第二个中气旋生成过程中,雷暴合并后呈现出钩状回波、回波悬垂、中气旋等超级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还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长钉特征回波。本文通过分析常规天气观测、双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发现,前两个中气旋的生成机制为:(1)前期雷暴出流的交汇形成了气旋性环流,加强了低层水平辐合,阵风锋类似锋面的作用促使低层的暖湿空气抬升;(2)在弱垂直风切变的天气背景下,由出流阵风锋导致环境垂直风切变有所增大,改变了雷暴发展的环境,形成了经典中气旋生成的有利环境。此外,超级单体中气旋(第二个)形成过程中,雷暴的合并使得上升运动加强,对流不断发展,增强了雷暴内的旋转程度,从而有利于中气旋的形成。在第三个中气旋形成过程中,由于雷暴中的弱出流被相邻雷暴爆发的下沉气流抬升,在中低层形成出流和人流间的旋转,因而被雷达探测为中气旋。  相似文献   
32.
33.
上海地区近10年冷流降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雷  戴建华  韩雅萍 《气象》2012,38(2):182-187
统计了近10年发生在上海地区的冷流降雪过程,初步揭示了此类天气过程的产生机理,并分析了降雪发生时对应的高低空天气形势、探空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2000—2009年共出现冷流降雪12次,占降雪总日数的25%,大部分过程降雪明显时段高空500 hPa上海处在槽前。冷流降雪发生前,宝山站探空图上,低层有不稳定层结,且850~925 hPa湿度较大。冷流降雪对应的红外云图,云阶走向和海岸线一致,且云体呈白亮波状结构,云顶高度多在3000m以下,雷达反射率因子较弱,多低于35 dBz。绝大部分过程海水和850 hPa温差在10~14℃之间,海水和925 hPa温差介于8~11℃之间。降雪发生时宝山站吹NW—WNW—N风,风速为3~6 m·s^-1与山东半岛相比,上海地区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决定其冷流降雪有分布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降雪强度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34.
提出了一种等值线区域填充算法。该算法根据等值线和边界的关系,将等值线分类、排序,构造等值线填充区域。通过查找子等值线确定等值线填充区域的拓扑关系,还对不同的颜色选择方式进行了探讨,分析其各自优缺点后认为引入格点数据进行颜色选择是必要的。该算法可以在规则边界条件下实现等值线快速填充,并在上海市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NoCAWS)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5.
一种改进后的交叉相关法(COTREC)在降水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一种改进后的交叉相关法(COTREC)建立了一种降水临近预报方法。COTREC法的基本原理是对传统交叉相关法(TREC)反演的风场进行水平无辐散处理,得到COTREC风场,用新的风场外推得出的回波能够保持平滑连续的形状。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由于采用水平无辐散限制,使得外推反演得到的风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从而外推后的回波略慢于实况观测的回波。通过引入数值预报平均风场作为TREC风场背景场,较好地解决了TREC风场受到削弱的问题,并用该方法对2007年6月23—24日强雷雨天气和2007年台风“圣帕”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交叉相关方法的降水临近预报与雷达实际观测比较一致,可作为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降水临近预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6.
用TRMM/LIS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闪电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了1998~2004年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由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观测的闪电资料,发现了该地区LIS闪电活动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3倍;7~8月盛夏季节是闪电高发期,闪电次数和日数分别占全年的70%和60%;闪电高发期间的抬升指数(IL)小于-2℃;7~8月闪电主要集中于午后,3~6月则集中在上半夜;上海地区单日LIS闪电次数超过8次时,多伴有强对流天气和短时强降水;长三角地区的闪电活动区主要分布在上海的东部,部分沿江、沿湖地区和浙江的龙门山等山区;水域闪电少于陆地,大城市城区下风方向闪电活动较多,部分雷暴刚入海时有加强的趋势。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地形的动力作用和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对LIS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并与地基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对比。LIS闪电活动特征的分析,对雷暴预警和防灾减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探空等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004—2013年的雷暴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从天气学角度将这些雷暴天气个例大体划分为五种类型:槽前型、副高边缘型、冷涡(槽后)型、副高热对流型、东风波型(包括台风外围影响),并给出其典型中尺度分析综合图。通过对雷暴天气发生前后气层中的K、Si、CAPE、Pwv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雷暴天气发生前均伴随较高的层结不稳定度,即高K指数、低Si指数、高CAPE值和高Pwv值,且6—9月雷暴发生前长三角地区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强于10月至次年5月。  相似文献   
38.
双偏振雷达是研究降水微物理过程的重要探测设备,为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冬季降水的微物理特性,选取2019-2020年不同天气背景下(包含相态转换)影响上海的冬季降水过程,基于上海南汇WSR-88D双偏振雷达资料,采用准垂直廓线(QVP)方法反演3次降水过程的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ZDR和相关系数ρhv的高度-时间廓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