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实地调查初步认为,1995年11月12日广东丰顺ML4.7级地震以震级较低但破坏显著;具双极震区;震源深度大;宏观影响场分布与东西向断裂关系密切为其特征。地震发生在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交汇并推断有北西向断裂穿越的地区。五华-丰良东西向断裂及河源-丰顺东西向断裂的东段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42.
海岸砂丘岩及高沙丘分布与风作用密切相关,平面上沿迎风向(北东向)海岸顺风向展布;具风口地貌,海滩沙可越过风口在背风坡堆积下来;具抬升或稳定海岸地貌及崩岗地貌。堆积物组分与物原有关,物源愈丰富,堆积物粒级分选愈差,组分愈复杂,形成风坡积混合沙丘及砂丘岩。砂丘岩以在沙丘的前积层较发育,产状较陡(>30°)。砂丘岩和沙丘的这些地貌学、沉积学特征是综合判别非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3.
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浩 《海洋学报》2007,29(3):146-156
海啸通常分近海海啸和远洋海啸.近海海啸发生在近岸数十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内的海底,而远洋海啸是从数百千米至数千千米外的远洋或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1].据我国研究者统计,我国有记载以来共记录了26次地震海啸,其中造成损失的破坏性海啸至少有8~9次[2].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较多研究者和国内研究者大都主要研究和论述近海地震海啸和远洋传播的地震海啸及给海岸带带来的灾害和影响[3,4].虽然我国地震工作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在文献中论述过琼州大地震极震区一些海岸陆陷成海[5,6],其后又有多人对这次大地震陆陷成海进行过进一步深入研究[7~21],但都未明确与海啸之联系.  相似文献   
44.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6,26(1):17-27
根据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一些家谱、族谱等的记载,再加上对海域中退潮后海底残留的房屋、坟墓等各种沉没于海的人类活动废墟和东寨港海域中地震地貌的发现与考察,结合本人和前人以往的研究成果,证实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县发生的71/2级强地震导致琼州海峡东南侧与琼北陆地相连的海底及与海相连的琼北东部一些沿岸陆地大面积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为陆地的东寨港、北创港和舖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这是一次生源地在与海相连的海岸带的同震海岸下沉。推断了这次地震海啸;比较了这次陆陷成海地震海啸与生源地在近海和大洋海底的地震海啸的异同;也与北美西海岸生源地在太平洋板块斜插在北美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消减带的海岸同震下沉及海啸比较了异同。最后还提出,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灾害应从根本上区别通常所说的震陷灾害。  相似文献   
45.
1997年9月三水4.4级地震影响场与构造背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徐起浩  左开挺 《华南地震》1998,18(1):135-142
1997年9月26日广东三水ML4.4级地震以震级小、烈度高、破坏性大为其显著特征;震中位于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组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对这次地震进行了现场宏观烈度和震害调查,结果表明,极震区呈近东西走向,震中烈度达Ⅵ度。这次地震是东西向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福建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 ,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早中期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沉积了冲洪积含砾砂粘土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地壳先升后降 ,近 15 0 0aB .P .以来地壳较为稳定。在 (2 5 5 80± 2 4 90 )~15 4 6 0aB .P .期间 ,该区地壳与水动型海平面大致同步升高 ,上升幅度为 8m左右 ,速率达 0 .78mm/a ,深沪湾内生长了古牡蛎。 15 4 6 0~ 110 0 0aB .P .期间 ,该区地壳快速上升 ,上升幅度超过 10m ,速率超过 2mm/a ,形成多个由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 ,古牡蛎滩成为台地。其后地壳稳定 ,在低凹洼地内生长了古森林。 70 0 0aB .P .深沪湾发生了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 ,古森林生长的凹陷洼地变成泻湖环境 ,古牡蛎滩台地与海面很接近。 2 0 0 0aB .P .左右 ,深沪湾又一次发生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 ,古森林下沉到更深的海底 ,古牡蛎滩回到潮间带海域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48.
介绍了深沪湾沿岸地层、构造、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深沪湾的地壳运动与古环境变迁;研究了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成因。  相似文献   
49.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50.
福建晋江市前港湖、龙湖等四湖泊的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浩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12,34(1):110-128
对前港湖、龙湖、虺湖、(氵丙)州湖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钻孔和钻孔岩心沉积相及微体古生物进行了分析,对14C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特别是通过对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的分析,揭示了龙湖及沿岸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进而得到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最终推断这4个湖泊为全新世晚期地震断塞湖.主要理由是:这4个湖沿衙口-(氵丙)州隐伏断裂(控制深沪湾地堑NW侧边界的断裂)呈线状展布,都为淡水湖;都发育在晚更新统含砾砂黏土及残坡积层构成的凹陷内,成湖前凹陷内有古河流;已发现龙湖湖盆SE近隐伏断裂处的下游古河床被抬高,且高出上游河床3m以上;前港湖、龙湖的最早成湖年龄都为距今2.4ka左右,这个年龄处于全新世晚期的强古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区间内,该地震同时导致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底;都存在湖坝和可能的地震沉积相.推断上述湖泊是在该古地震时衙口-(氵丙)州断裂NW侧地块翘起掀升堵塞河流形成的地震断塞湖.湖泊形成后,当地盛行的风沙在湖坝处的加积和在地堑内的填积,导致湖坝变宽增高并和地堑沉积连成大致等高的一体,阻挡了湖水的外流,这是使湖泊继续发育并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