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与全新世强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32.
《热带地理》自 1999年第 4期起开辟了“争鸣园地”栏目 ,并以粤东“‘冰臼’与‘壶穴’之争”为题开展热烈讨论。至今两年来 ,在广大读者竭诚支持下 ,本栏目在国内外地学界已产生了广泛影响 ,争鸣至今热度未减。现因内容安排等原因 ,对本专题的讨论只能暂告一段落。为继续贯彻“学术争鸣”方针 ,加强地学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 ,本刊编辑部于 7月 2 0日在广州地理研究所组织举行了关于“‘冰臼’与‘壶穴’之争”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广州地区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技人员共 2 0多人 ,南方日报并派记者到会采访。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热烈气氛 ,专家们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 ,现将所收到的专家书面发言稿 ,包括未能到会的专家为本栏目撰写的稿件一并刊出。为客观地反映会议情况 ,同时解决稿件多而版面不足的矛盾 ,特别是为持不同见解者提供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 ,稿件一律以简短的笔谈形式编发。又根据“文责自负”原则 ,稿件处理力求在内容、观点、风格等方面保留其“原汁原味”。虽然 ,对本专题的讨论现已暂告一段落 ,但这绝不意味着争鸣已“划上了圆满句号”。广大读者通过对两年来争鸣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  相似文献   
33.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牡蛎滩遗迹介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浩  冯炎基 《地震地质》1994,16(4):344-345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牡蛎滩遗迹介绍徐起浩,冯炎基(广东省地震局,广州 51007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510070)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牡蛎滩遗迹位于福建中部晋江半岛南东端深沪湾潮间带,是笔者等于1986年在执行国家  相似文献   
34.
琼山大震沉陷机理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对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认为琼山大震主要在琼北北创港至铺前港海岸及当时东寨河沿岸发生了较大面积的沉陷。此大面积沉陷是新生代以来区域内以壳下运动和垂直运动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继承性活动的反映,也是北西向东寨港断裂倾向滑动(地表反映为东寨港地堑型断陷)和地基土液化的综合效应。琼山大震后至今,铺前港及其东寨港地区仍继续发生较大幅度的缓慢下沉。  相似文献   
35.
华南末次冰期盛期最低海面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镇国  徐起浩 《地理学报》1995,50(5):385-393
本文从陆架残留砂、水下海滩岩、陆架残留地貌、海底岩芯、珊瑚礁沉积间断、陆域侵蚀沉积反映等方面,综合考虑海面下降、陆架均衡沉降、构造活动、海流潮流波浪的再造作用等多种因素,认为华南末次冰期盛期的最低海南可能是-80m左右。  相似文献   
36.
海南岛北部东寨港的形成、变迁与1605年琼州大地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历史资料考证和野外调查证实:1605年琼州大地震时在铺前港一带海边发生大片陆地沉陷,造成三江水变迁,东寨河成为三江水之一,大震后至今380年来沿东寨河地区继续发生大幅度缓慢下沉,终于使东寨河演变成今天海南岛伸入内陆最长的港湾——东寨港  相似文献   
37.
深沪湾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与地壳升降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起浩  冯炎基 《台湾海峡》1990,9(3):231-238
本文根据深沪湾沿岸3个孔样品的孢粉、硅藻分析和~(14)C年代学测定,结合该湾潮间带的古油杉森林残迹和古牡蛎贝壳层,研究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变化及其地壳升降过程。  相似文献   
38.
徐起浩  冯炎基 《海洋学报》1989,11(2):193-202
笔者在南海北部陆架及近岸发现了两处沉溺的海滩岩,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岩石学性质、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成岩及形成的古气候条件,最后还讨论了沉溺海滩岩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40.
徐起浩 《第四纪研究》2008,28(4):712-720
港仔地裂缝发生于新生代以来强烈活动的琼雷凹陷北部雷州半岛的西海岸,沿构造带展布,形成于凸起和凹陷交界地区。地裂缝局部纵贯沿海岸展布的晚全新世砂堤,切过中更新世火山岩及其风化土和全新世海成阶地。根据其展布区的构造、地形地貌和形成特征,并与近几十年雷州半岛大量发生的地裂缝比较,认为港仔地裂缝可能属构造蠕变地裂缝。该地裂缝揭示了被纵贯砂堤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于巨砾海滩和高能海浪下的古环境。砂堤上部约海拔5m砂堤岩取样14C测年为1360±60aB.P.,结合雷州半岛西海岸、西南海岸其他抬升特征,推测该地裂缝是在晚全新世该地海岸抬升或抬升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