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成盐理论引领我国找钾取得重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钾盐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联合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等单位,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第四纪早期地层发现新型砂砾含钾卤水层,根据钻探资料控制的资源量3.5亿吨,有望成为柴达木盆地钾盐后备基地。在塔里木库车凹陷发现厚达百米的古新纪含钾盐矿层,氯化钾达工业品位盐层厚度为41 m;深入阐明了在四川盆地大规模三叠系杂卤石资源:提出该资源既是深层富钾卤水钾重要来源,更是宝贵的缓释钾肥;对上扬子盆地13个储卤构造含钾卤水矿进行评估,估算氯化钾资源量4917万吨;在滇西南勐野井建立钾盐二层楼成矿模式,大幅度缩小陕北奥陶系盐盆找钾靶区,海相钾盐找矿崭露曙光。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地应力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地应力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建立了地应力模型,并辅以少量的测孔予以验证。基于地应力、Hoek-Brown屈服准则等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结合剪应力分析和塑性区分析,针对不同地应力环境下溶洞的剪应力变化情况和破坏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溶洞的稳定性与其所处的地应力环境存在很大关系。将地应力分解为静水应力和剪切应力,回归分析绘制趋势图发现静水应力和剪切应力之间的比值与溶洞可以承载的极限路基高度近似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对沿线岩溶塌陷位置以及实测的路基填筑高度进行统计,并与预测成果对比发现地应力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3.
随着数字化地震计的应用和发展,数字观测资料中不仅记录了宽频带地震信息,也包含了大量的干扰信号。在实际工作中,对地震信息的分析处理影响很大,有时还会造成地震波形记录不完整或地震信号淹没在干扰信号中,很难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应用。因此,利用MATLAB软件设计IIR数字滤波器对不同记录中的干扰波进行滤波器设计,达到消除干扰波的目的。实例表明,此方法在台站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4.
本文重点介绍了利用MapGis进行道路网络路径分析的途径、方法和过程,并对基础网络数据的准备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5.
天津于桥水库夏季浮游生物调查及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武丹  王海英  张震 《湖泊科学》2013,25(5):735-742
为了解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状况,于2011年7月对于桥水库水质、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于桥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为45.8,属于中营养水平.浮游植物共计8门59种,平均丰度为312.40×104cells/L,平均生物量为5.30 mg/L,以蓝、绿藻为主,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单角盘星藻具空变种(Pediastrum simplex var.duodenarium).浮游动物共计16种,平均丰度为53.2 ind./L,平均生物量为11.58 mg/L,以长额象鼻蚤(Bosmina longirostris)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为优势种.依据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于桥水库浮游生物进行评价,表明于桥水库处于中~重污染水平,这与采用TLI(∑)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与历史同期调查结果对比得出,于桥水库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增加,浮游动物种类减少,而生物量增加,于桥水库由硅-蓝藻型水库过渡为硅-绿藻型水库,最终向蓝-绿藻型水库演变.  相似文献   
76.
柴龙飞  魏路  张震 《安徽地质》2023,(4):348-352
随着宿州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类工程活动日趋频繁,地面沉降现象愈发显著。为探索沉降变化规律及其主导因素,本文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基于119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2019—2022年历年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埇桥区各沉降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埇桥区各年平均地面形变速率为-2~4 mm/a,沉降主要分布在西二铺镇、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南部各矿区;(2)城西水源地地面沉降速率为20~40 mm/a,沉降主要受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经济开发区地面沉降速率为10~20 mm/a,沉降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3)埇桥区南部各矿区地面沉降主要受地下煤层开采影响,多年最大沉降速率为30~70 mm/a,芦岭煤矿沉降现象最为严重,多年最大沉降速率达68.1mm/a。研究结果可为埇桥区地面沉降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为提高我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水平,促进陆海统筹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概述我国海岸线及其管理,分析目前海岸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海岸线是陆域和海域的分界线,具有资源和生态价值,我国根据海岸线修测成果对其保护与利用进行管理;目前我国海岸线管理存在海岸线划定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对海岸线修测成果贯彻不力,对海岸线管理政策落实不足以及海岸线开发利用失序、失度和失衡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新发展理念尚未牢固树立、法律体系尚未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监管格局尚未形成、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以及占用海岸线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对此,我国应全面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构建陆海统筹的监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以及形成海岸线管理的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78.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必要。音苏盖提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冰川,是典型的大型表碛覆盖冰川。通过应用TanDEM-X/TerraSAR-X(2014年2月)与SRTM-X DEM(2000年2月)的差分干涉测量方法计算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并结合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和跃动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2000—2014年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平均下降了1.68±0.94 m,即冰川整体厚度在减薄,年变化率为-0.12±0.07 m·a-1。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分布不均,其中南分支(S)冰流冰川整体减薄较为显著,冰川南分支冰流运动速度较快,前进/跃动的末端占据了冰川的主干,阻滞原主干冰川物质的向下运移(跃动),导致原主干冰舌表面高程上升;冰川厚度减薄随着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保持稳定,同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低海拔表碛区域消融大于裸冰区,可能存在较薄表碛,因热传导高、覆盖大量冰面湖塘和冰崖存在,加速了冰川消融;在坡度小于30 °的区域,冰川厚度减薄随着坡度的减小而加剧;坡向朝南冰川厚度略微增加(0.01 m),西南坡向冰川厚度略微减薄(-0.03 m),其他坡向冰川厚度减薄明显。近14 a来,表碛覆盖的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整体下降表明物质处于亏损状态,冰川跃动导致局部冰川表面高程的增加。  相似文献   
79.
80.
植被恢复是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地表沉陷导致的淹水胁迫会对修复区域内的植被正常生长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矿区的生态恢复效果。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利用World View-3高分辨率影像、GPS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提取了大通废弃矿区内地表渗水面积和生态修复林地受淹水胁迫的灾情信息。根据灾情信息提取结果,矿区内受灾植被总面积为31 570 m2。其中,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的树种是响叶杨,其受灾面积为11 930 m2,占受灾总面积的37.8%。研究成果可为废弃煤矿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恢复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