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白龙江引水工程是我国拟建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而代古寺水库是该工程的水源枢纽。代古寺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本文研究区)活动断层发育、大地震频发,故亟需开展可靠的地震危险性评估,为该研究区内的工程建设和运营保驾护航。由于传统评估方法物理依据不足,难以正确评估研究区的地震危险性,故本文采用了基于地震物理预测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位于海原地震区,未来100年内该研究区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源于海原地震区的下一次MS8.5标志性地震。根据断层地震活动、发震潜力与展布特征,我们预判了该标志性地震的可能发震断层和震中位置;应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考虑不同震中位置,分别计算了其产生的地震烈度。为确保“百年大计”的白龙江引水工程代古寺水库水资源枢纽安全,我们建议该研究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宜低于8度。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隆升到一定高程之后,它对东亚气候系统和风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高原东北缘干旱、半干旱区域沉积记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然而在整体处于温暖湿润气候状态下的高原的东南缘区域,风化作用过程对高原活动的响应方式则需要更多的工作去揭示。文章选择位于南海北部琼州海峡的钻孔沉积物(QZ6,钻孔总长200.15 m,顶部3.05 m以上未取样),尝试在利用磁性地层学确定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探讨高原东南缘的风化作用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规律。磁性地层学结果揭示,约197 m厚的沉积物发生在约7.20~3.10 Ma之间,沉积速率在约5.25 Ma从早期较低快速突变至最高,这一变化与高原东北缘红粘土堆积和河湖沉积体系的沉积速率变化一致,但是与接受高原南缘碎屑输入的南海南部和孟加拉扇的沉积速率变化相反,说明高原在中新世末期可能存在向东扩展、而南缘相对稳定的特征。风化作用的强度以4.75 Ma为界,前后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早期受高原构造活动影响,物理风化、剥蚀作用强烈,而后期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相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3.
孕震构造块体与相应地震区划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娲  秦四清  薛雷  张珂  陈竑然  翟梦阳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13-67020013
可靠地划分地震区可奠定地震预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地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等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板内孕震构造块体侧向边界可由区域性大断层或由区域性大断层与板块边界界定,底边界为康拉德面或低速高导层;板间孕震构造块体为俯冲板块,可由区域性大断层和(或)板块边界约束;在同一个孕震构造块体和同一轮地震周期的地震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地震区可定义为代表相应孕震构造块体地震活动的区域,其可表征该块体内源自锁固段破裂的地震活动。基于笔者等提出的孕震构造块体和相应地震区边界确定原则,把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划分为62个地震区;每个地震区的分区方案均通过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检验,这说明方案可靠。进而,笔者等归纳总结了地震区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24.
25.
张建中  张珂  郝美仙  张晖  王鑫  翟浩 《中国地震》2021,37(3):671-680
以敖汉旗地区震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8—2019年的震相观测报告,分别利用单纯型定位法、Hypo2000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重定位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差方法的定位精度最高。根据双差方法定位结果,敖汉旗的震群在赤峰?开源断裂的南北两侧均有1个集中分布区,2个区域的震源深度范围均为4~12km;其中,73%的地震位于断裂北侧,震中位置沿NW?SE向呈条带状展布,延伸长度约6.8km,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渐变深、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再变浅;而断裂南侧的地震其震中位置聚集呈簇状,SN向最大扩展长度约0.98km,震源深度无明显沿EW或SN方向的变化特点。敖汉旗震群的精定位结果与对该序列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的认识,可为该地区发震构造的研究与三维精细速度结构的建立提供更为精确的震源参数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北部杭锦旗与和林格尔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该区中、新生代岩浆源区的组成、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杭锦旗与和林格尔分别有早白垩世(Ar-Ar年龄为126.2Ma)和晚中新世(Ar-Ar年龄为6.4Ma)玄武岩分布。杭锦旗早白垩世玄武岩的SiO2(46.93%~47.93%)较低而碱含量较高(K2O+Na2O为5.75%~6.21%),组合指数σ为6.7~8.0,K2O(Na2O-2),属于碱性系列的钾质粗面玄武岩;其Mg#值为32.4~32.8,Ni、Cr含量低于20μg/g,反映玄武岩浆形成后经历过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分离结晶等后期演化作用;其Nb、Ta相对于La亏损,初始87Sr/86Sr为0.7062,εNd(t)为-12.25,反映岩浆源区主要为富集EMI型地幔。和林格尔晚中新世玄武岩为橄榄拉斑玄武岩,其组合指数σ为2.1~2.8,Mg#值变化于46.7~52.4,Ni含量变化于111.1~125.8μg/g,Cr为123~178μg/g,Mg#值和Ni、Cr含量的变化反映岩浆原生程度随时间变新有所增大;其Nb、Ta相对富集,具有相似于OIB的微量元素特征,但仍表现相对富集的Sr-Nd同位素性质,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于0.7051~0.7053,εNd(t)为-1.91~-0.74,推测为软流圈与EMI型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杭锦旗与和林格尔玄武岩的207Pb/204Pb比值都较低,△207/204为3.6~6.5,△208/20460,均具EMI型Dupal异常。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表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所处的岩石圈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过较小规模的伸展减薄作用,但其伸展减薄和被改造的程度远弱于华北东部。  相似文献   
27.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是近几年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一大型铀矿床。因其独特的特征而不同于其他普通砂岩型矿床,矿体一般受绿色砂岩和灰色砂岩之间的过渡带控制,而这两种砂岩目前都指示着还原地球化学环境。古氧化绿色砂岩主要由与油-气二次还原作用有关的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造成。从成因上讲,该矿床与普通砂岩型铀矿床不同,它有着更为复杂的成因,不仅经历了古氧化的成矿过程,而且还经历了油-气流体和热液流体的再改造。空间上,它与侏罗纪直罗组辫状古河道体系有关。较高品位的铀矿化带一般赋存在辫状河主河道与分支河道的分叉部位,所形成砂岩的不均匀性表明,其沉积相属于辫状河到辫状三角洲的过渡沉积体系。统计结果表明,中、细粒砂岩是铀矿化最有利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28.
用原地重熔说讨论热液铀矿形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花岗岩原地重熔说的角度,对热液铀矿床研究中存在的诸如矿岩时差,大小岩体矿化特征,产铀岩体判别指数以及与钨(锡)、铌、钽矿化,红层和构造运动等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重熔说认为,岩体只是重熔界面凸起而被剥蚀的地方,岩体的大小仅反映剥蚀程度的大小,而无本质的区别。由于铀沉淀的“位源距”较大,铀总是沉淀于岩体的外接触带中。外接触带作为成矿围岩,既可以是沉积岩(包括红层)、变质岩,也可以是早期的花岗岩,前二者反映剥蚀程度较小(“小岩体”),后者反映剥蚀程度较大(“大岩体”)。由于后者的成矿围岩为花岗岩,所以产生了矿岩时差大的错觉。用化学成分计算出的指数与铀矿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铀矿化一般晚于钨(锡)、铌、钽等矿化,故多与“大岩体”有关,其成矿壳层较低,成分也较为简单。铀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其矿化很可能包括了构造运动方面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9.
粤北地区夷平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张珂  黄玉昆 《热带地理》1995,15(4):295-305
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夷平面和多层地形的几个成因模式,然后提出了夷平面的模糊数学识别方法和野外鉴别标志,在此基础上,鉴别出了粤北地区铁四级夷平面,即:英德面(高程300 ̄360m)、仁化面(高程400 ̄470m)、阳山面(高程600 ̄780m)和粤北面(高程1010 ̄1350m),其形成时代分别大致为Q、N1^3-N2、E3^2-E1^2和K2-E3初,其中以粤北面形成的周期最长,代表了华南地区的广泛  相似文献   
30.
青龙山垭口是济青高速公路通过的唯一丘陵地段,是确保济青高速公路畅通的咽喉要道,该段工程在施工期间发现岩体破碎十分严重原边坡设计已不能保证边坡的稳定,为此采取了边勘这设计,边施工的工作方法,并采用了“放缓边坡,台阶开挖,坡面防护、锚杆加固”的综合治理措施,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