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troductionHypocenter process i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seismology. A long wave with a period between 300 s to 600 s, which was named precursor, was recorded by the long-period seismograph in Pasadena seismic station by Kanamori, nearly 10 thousands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15 minut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8.3 occurred in Chile on May 22, 1960 (Kanamori, 1976). After that, seismologists began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long-period waves. They made o…  相似文献   
22.
2002年5月,山西忻州奇村水汞观测出现短期高值异常变化,变化幅度是正常值的10倍左右。从变化时间上分析,比较好地对应了2002年9月3日太原ML50地震,但通过调查和对比观测等分析。认为此异常系仪器不稳定、试剂污染及所配试剂用的蒸馏水不符合规范要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3.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与震源成核过程关系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的成因可能与震源过程有关,是大地震断层大破裂之前的慢破裂产生的,因此对前驱波现象的研究、震源过程与前驱波现象的对比分析、井-含水层系统对前驱波响应的理论分析和前驱波生成机理的研究是认识震源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区分源兆、场兆和远兆,努力寻求3种前兆的信息特征,是震情综合分析所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24.
山西及邻区地下水位中短期异常识别标志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九五”地震科技攻关地下水物理及 EIS2 0 0 0提供的多种数据处理方法 ,对山西省及邻近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筛选出较好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异常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适应于地下水位数据处理的方法有模糊数学从属函数法及水位变差法 ,得出如下结论 :模糊数学从属函数法的原始数据大于 2倍均方差、从属函数 μ≥ 0 .5可视为异常 ,异常控制线为 5 % ,滑动窗长为 3,异常出现 1a左右 ,在其周围会有相应的地震发生 ;水位变差值ΔC>0 (m ) ,持续时间大于等于 12个月 ,可视为异常  相似文献   
25.
2000年4月,奇村热水井出现水氡高值“异常”。本文从水点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氡异常变化特点、水氡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等方面,对该“异常”的干扰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证。认为水氡“异常”变化,与周围冷水井抽水有关,而不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26.
以山西静乐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重现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似地震前前驱波起始时间和波动周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其比例可达63.1%;部分相似地震前前驱波波动形态和波动幅度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研究范围内前驱波各项特征均相似的地震尚未发现,其原因可能与前驱波的成因、传播途径、相似地震的震源区特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低频前驱波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前驱波与地震之间关系的认识,低频前驱波异常因其物理意义逐渐明确、干扰影响因素少,更被认为是有重要预报价值的可靠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28.
汶川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判定的科学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在趋势下降背景下出现群体转折变化,分析认为:“2007--2009年中国大陆有发生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9.
通过分析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SW或SSW向转为SWW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SSE向转为SW向。(2)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M4.5、阳曲M4.6和河津M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M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SW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相似文献   
30.
根据多种因素对太原井水位动态影响的程度与大小,对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不仅与降雨量增多、晋祠泉域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关系密切,而且与太原盆地应力场大小与方向改变也有一定关系,是非构造因素与构造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