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304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提出一种以SLR作为统一全球地壳垂直运动参考基准的方法。利用SLR、GNSS和VLBI国际分析中心提交给ITRF2008和ITRF2005的坐标速度场数据,选出精度较高的并置站,并经坐标转换计算出各自站心坐标系下的垂向速度场。基于系统差模型解算出SLR与GNSS、VLBI的垂向速度场之间的系统差,并利用此系统差将GNSS、VLBI的垂向速度场改正到以SLR为垂直运动参考基准上来。经一致性检验发现,改正后相关系数和斜率都趋近于1,这表明以SLR作为统一地壳垂直运动参考基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2.
海南岛南部海草资源分布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008年和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海南岛南部海草分布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海南岛南部海草种类有2科3亚科5属5种,即海神草Cymodocea rotunda、泰莱藻Thalassia hemprichii、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以及二药藻Enhalus acoroides,泰莱藻广泛分布;海草分布面积从2008年的1.64km2减少到2014年0.50km2,减少幅度较大区域为铁炉港和小东海;平均盖度从2008年35.67%下降到2014年26.40%;受人为活动及无人管理因素影响程度不同,海南岛南部不同海域海草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各有不同,后海湾与鹿回头海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增长趋势,铁炉港、西瑁洲岛及小东海海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鉴于海南岛南部海草资源已出现退化,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海草的保护,在海草资源丰富区域设海草保护区,在海草破坏严重区域加大政府科研扶持力度,对海草进行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743.
通过借鉴景观生态学相关指标,对 1990-2010年浙江省的围填海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 ( 1 ) 20年间, 浙江省围填海总面积达 108 760 ha,以宁波市最大,嘉兴市最小; ( 2 ) 各类用地的斑块面积、个数、密度以及斑块面积变 异系数差异明显,且地域之间差异显著; ( 3 ) 不同地类用途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台 州市和宁波市指数较高,嘉兴市和绍兴市较低; ( 4 ) 受相关地形条件、发展需要、人类活动等影响,浙江省围填海类型的 聚集度较高; ( 5 ) 由于围填海的面积、岸线的长度、用地类型等存在差异,沿海 6个地级市的围填海平均强度指数和多样 性指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44.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15个湖相页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综合运用XRD、热解、分步热解、分步抽提和分步核磁测试等实验方法,以表征青山口组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滞留烃含量评价、生产潜力以及勘探制约因素与建议。此次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 青山口组矿物组成较为均一,岩性主要为黏土质页岩,但以伊利石为主的黏土矿物特征有利于储层的压裂。有机质分布较为均一,TOC平均值为2. 41%。含油性好,油质轻、饱和烃含量和含油饱和度指数(OSI)高。② 页岩油的赋存状态被定义为在冷抽提和索氏抽提条件下从不同粒度中提取的游离油、游离- 吸附油和吸附油。游离油主要以轻质组分为主,吸附油的重质组分增多,较大孔隙以游离油为主,吸附油绝大部分分布在较小孔隙中。游离油与吸附油化学组成的变化,也揭示了石油排出微运移过程中的组分分馏效应,运移后的石油具有更高的饱和烃+芳烃含量、更小的分子量和更低的Pr/n- C17、Ph/n- C18值,指示更大的流动可能。③ 青山口组油质相对优越,但相对较高的黏土矿物含量是研究层段生产需要关注的制约因素。页岩油微运移后指示更大的生产可能,在该区未来一段时间勘探过程中可以尝试寻找油气运移汇聚区。  相似文献   
745.
研究城市公共设施的热点分布,对把握当前城市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算法的相关研究存在参数设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本文采用优化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进行热点选取和聚类分析,在原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指数隶属函数计算局部密度并自动生成阈值,削弱了参数选取对结果的影响和反复调整参数带来的不便,结合决策图和簇中心权值进行热点的选取,提高了聚类结果的准确性.以郑州市辖区教育培训机构分布热点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热点分布分析能够快速掌握设施的分布模式和聚集程度,为调整发展思路、优化设施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46.
网络文本数据作为网络传感数据的一种,因其包含大量的时空信息,以及丰富的语义信息,不仅能够用于研究社会问题的时空特征,也能够对社会现象的时空规律提供语义上的可解释性,因此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目前已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提出了网络文本数据的一般概念表示,分析了网络文本数据的类型和特征,重点梳理了网络文本数据时空感知计算的计算方法,总结了文本优先+地理背景和地理优先+文本增强两种计算模式,并从静态到动态、场景到区域的视角总结了4个相关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747.
为研究水解鱼蛋白(FPH)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60%的鱼粉(FM)组为正对照组,以复合植物蛋白源替代40%的FM作为负对照组(含36%的FM),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3个梯度水平(3%、6%、9%)的FPH作为实验组,分别喂养大菱鲆幼鱼74 d。研究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添加6%和9%的FPH可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并达到与正对照组相似的效果。添加不同含量的FPH会改善大菱鲆幼鱼的后肠形态,且改善状况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愈加明显,当FPH添加水平达到9%时,可显著增加大菱鲆幼鱼后肠的肠绒毛直径比、肠上皮细胞高度和微绒毛高度。与负对照组相比,9%FPH组显著提高了血浆和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浓度。此外,饲料中添加6%和9%的FPH显著促进了PepT1的基因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水解鱼蛋白是一种潜在的替代鱼粉的有效蛋白源,可起到改善大菱鲆幼鱼生长指标、提高机体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促进肠道吸收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8.
中国研学实践基地是我国研学旅游的重要载体。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全国尺度来看,研学基地整体上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态势,不同类型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主要形成了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核心的高密度区。(2)从区域尺度来看,研学基地在三大地带间呈现出“东西多、中部少”态势,在八大区域间呈现出从沿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再到西北内陆地区递减的分布规律。(3)从省域尺度来看,研学基地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区呈现“L”型带状分布,冷点区呈现“V”型片状分布格局。(4)从市域尺度来看,研学基地集中分布在我国的Ⅰ型和Ⅱ型大城市,热点区集中在我国的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周围。(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潜在客源市场、旅游产业规模和政策支持力度对研学基地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且各因素影响强度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对优化我国研学基地的空间布局,助推研学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49.
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对地表水面积(SWA)开展动态监测有助于明晰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技术,综合利用混合指数规则集、线性斜率、多元线性回归和偏微分分解等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SWA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厘定了降雨、温度、植被叶面积指数、前一年SWA和水利水保措施与人类用水活动等其他因素对SWA的影响量和相对影响率。结果表明:① 地表水体总体识别精度为97%。1986—2019年全流域永久性SWA年际增长速率49.82 km2/a,其中主河道区贡献83.2%,且2001年为SWA变化由减小到增加的转折点;季节性SWA年际减小速率-79.2 km2/a,其中子流域区贡献61.8%。② 除红碱淖SWA呈显著持续减小外,其他主要天然湖泊SWA均较为稳定;6个主河道大型水库中,小浪底和龙羊峡水库SWA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在86个子流域中,50个子流域SWA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下游。③ 非气象要素对SWA的影响均大于气象要素影响作用。降雨对SWA的增加作用最小,温度上升造成中游地区SWA减小,但却导致源区SWA增加。植被叶面积指数增加导致主河道区和子流域区SWA变化斜率分别增加10.12 km2/a和7.26 km2/a。其他因素对子流域区SWA增加呈负作用,这表明子流域内剧烈用水活动对SWA的减小作用大于水利水保措施对SWA的增加作用,但是分布于主河道中的大型梯级水库调蓄功能可显著提升其对主河道区SWA的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750.
不同含水量亚黏土的崩解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分析土的初始含水量与其崩解性的相关关系,选取了一种高孔隙率、粉黏粒含量较高,且不具有湿陷性的轻质亚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对7组不同含水量的土样品进行崩解试验,发现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大,其崩解时间越长,初始含水量接近于风干含水量的土样品能够完全崩解,当初始含水量为天然含水量时,土样品崩解的过程是由"内"到"外",由整体崩解为大块,然后再崩解为更小的块状;当初始含水量为风干含水量时,土样品崩解过程是由"外"到"内"以鳞片状一层一层地崩解;随着土样初始含水量的增大其崩解速率逐渐变小,初始含水量接近风干含水量时,土样在完全崩解的过程中,其崩解敏感性较强;初始含水量接近天然含水量的情况下,在不完全崩解的过程中,其崩解敏感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