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305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61.
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进行评价,可为应急避难场所个体改进、布局优化和新建选址提供依据。本文在文献研究与天津市城市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性、安全性、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包含8个评价因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点位分析模型和覆盖范围模型,对天津市27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对中心城区14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满足性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适宜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安全性亟需加强;天津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服务区域有限,存在较大范围的覆盖盲区,其中和平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仅0.2m2,远小于人体最低占用面积0.6m2,达不到人均有效避难要求。  相似文献   
62.
利用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太原地区逐时气象资料,分析了能见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对两次低能见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能见度预报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太原北部能见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从时间分布看,太原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日间最低值出现在06:00(北京时,下同),冬季略向后推移,最高值出现在15:00前后。(2)2017—2019年太原地区低能见度分别出现93、84、79 d;低能见度发生时,干霾、湿霾发生频率分别为59.27%、40.73%;湿霾发生时,能见度降低更加明显。(3)所选个例中,能见度均随各影响因子有所起伏,干霾、湿霾过程中能见度分别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变化一致。(4)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太原地区能见度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相关系数为0.81,均方根为4.43 km,平均绝对误差为17.39%,轻微级能见度的TS评分为87%。神经网络方法对太原地区能见度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本文作者是地质7802班的一个学生。该生今年在松树沟野外实习中,刻苦认真,勤于思考。接着又利用暑假机会,分析研究野外资料,翻阅不少文献,利用实验岩石学与地幔岩石学的较新成果,撰写出这篇论文。尽管这篇文章还有不足之处,但张泽军同学所取得的成绩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庆幸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64.
自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美国遭受飓风侵袭以来,人类社会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冲击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台湾在几年前也遭遇巨大的地震灾害,1999年9月21日凌晨,震中发源于台湾中部、芮氏规模7.3级的巨大地震,造成全台湾2 000多人死亡,8 000多人受伤,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社会损失外,也造成山区土石松滑、地层松动与山崩,直接改变了地表的覆盖状况。在后续几年台风所带来的强风豪雨下,丰沛的降雨量使原本因地震而松滑的土石大量滑落,造成严重的土石流灾害,河床也因土石泥沙的堆积而被提升,形成严重的洪患。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再次改变地表的覆盖,也使重建后的小区面临极大的灾害风险。此次冲击促使当地居民重新思考人地关系之意义,通过重建过程凝聚小区意识,发展有别于过去的土地利用形态。因此为检验当地居民对灾害的暴露程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近年来在国际环境灾害研究课题备受重视的脆弱性研究途径,并利用野外调查以及遥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呈现地震后的土地覆盖变化。希望通过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社群的社会内部固有特质,归纳出重要机制以发展降低脆弱性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灾害是人与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system)共同形成的结果,非单一的独立事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且地方的脆弱性具有演化与多元化的特性,同一地方下不同族群与个体对灾害的脆弱性皆不同,因此灾害研究必须更关注于灾害发生的机制,相关的政策与策略也必须建立在更小的社会与空间单元上。  相似文献   
65.
中天山白石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石学与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白石泉地区镁铁一超镁铁质岩体处于塔里木板块前缘活动带与中天山地块接合部位,是中天山地块华力西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石橄榄岩(斜方辉石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橄长岩、辉长岩及角闪辉长岩等,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及黑云母。橄榄石均为贵橄榄石,其Fo值(78-85)位于含铜镍硫化物矿橄榄石的Fo值范围之内;辉石主要有顽火辉石、古铜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等;斜长石的环带构造较为发育;角闪石的FeO含量随着岩浆的演化逐渐增加。它们与造山带环境中的东疆型镁铁一超镁铁杂岩中的造岩矿物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白石泉地区的镁铁一超镁铁质岩体的原始岩浆为高镁的拉斑玄武质岩浆。  相似文献   
66.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前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14~0.34(平均值0.24)、0.11~0.59(平均值0.34)和0.64~0.31(平均值0.42),温度变化为180~270℃,压力为180~560Mpa,是晚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主要沿加里东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底部-中地壳上部的塑性变形带大规模流动,并在本区形成了广泛的金矿化;后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0.12(平均值0.06)、0.18~0.25(平均值0.21)和0.79~0.69(平均值0.73),温度变化为280~449℃(主要在280~360℃),压力为80~230Mpa,主要与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中不少矿床还受侵入岩浆作用的影响,其沿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大规模流动,导致了本区造山型金矿的最终定位。上述两期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总体变化在1.4%~11.4%(NaCl)(大部分集中于2.7%~9.1%)。压力-深度换算结果显示,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表现出地壳强烈隆升过程,其最大隆升幅度达12km。这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地壳隆升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67.
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与气候系统关系的分析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近期变化及其成因,生态环境系统与气候系统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论述了气象与生态环境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气象部门在拓展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中进行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承压板土钉墙的结构特点即用螺栓锚固土钉与面层钢筋网。  相似文献   
69.
在总结研究“96.7”暴雨洪水预报服务工作基础上,从减灾学角度,提出加强跨世纪洪旱减灾非工程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
新疆“八五”期间致洪暴雨监测预报能力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系统工程技术和软科学评估摸式设计原理,根据监测预测新疆致洪暴雨所需的手段、工具、技术、经验、环境及其所能形成的功能与能力,设计暴雨监测预测能力评估摸式,进行“八五”期间致洪暴雨监测预测能力的评估,为改进和加强暴雨洪水监测预测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