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分析了石油勘探中高精度磁测未能获得高品质资料的原因,认为高精度资料与高品质资料并非等同,进而提出连续正交地面磁测观测技术。指出连续的磁力观测能够增大信息密度,避免因抽样引起品质降低;正交观测可以较好地控制垂直地质构造走向或称顺测线方向有意义的局部异常,消除由于测量原因导致的顺测线干扰,同时通过交点平差可提高观测精度。利用剖面与平面数据的抽样与统计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引用一个失败的例子说明所提出方法的必要性。认为现阶段开展连续正交地面磁测已具备了仪器与技术基础,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狼山群的层序划分与霍各乞矿区复式倒转向斜的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狼山群遭受了强烈的伸展、挤压、剪切多种变形体制和不同构造层次的变形,其变形构造序列可分为四期。在详实的构造解析以及区域对比基础上,狼山群的地层层序明确为三分,即从下到上分为三个岩组,它们与渣尔泰群的书记沟组、增隆昌组、阿古鲁沟组可以对比。结合构造填图确定狼山北坡霍各乞地区主体构造实为复式倒转向斜。  相似文献   
23.
24.
张明华  张家强 《物探与化探》2005,29(4):295-298,303
通过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与船载重力测量结果进行空间分辨率对比、海陆重力异常接图, 以及我国南黄海海域卫星测高重力对沉积盆地与隐伏构造解释的应用试验, 对现代国内外卫星测高重力数据获取与重力异常分辨能力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现代卫星测高重力异常的精度达到4×10-5m/s2左右, 可以满足1∶100万比例尺的海洋重力调查与辅助前期资源勘查的需要, 并对卫星测高重力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秋延蔬菜大棚内温度观测分析,揭示了大棚遮阳覆盖、侧封、全封、套小膜、小膜盖草帘等几种状态下棚内上温度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了秋延蔬菜常见品种载培管理中的揭遮阳网、侧封、全封、套小膜、盖草帘等温度调控指标和临界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张明华 《广西地质》2000,13(4):75-77
褶皱解析的主要或关键内容是用极射赤平投影求解褶皱的枢纽及轴面,通过对褶皱两翼大量产状数据的处理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枢纽及轴面的值。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实现这一过程,速度快、精度好、效率高,克服了传统手工操作和诸多缺点,文章详细阐述这一过程的原理及数学方法,并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27.
以前国内重力勘探教科书中,关于2.0 km以远地壳质量重力校正值的计算仅限于2.0~166.7 km圆形环带以内,并且采用的是直角坐标系内成立的计算公式。近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出直角坐标系公式和球坐标系公式一起应用的重力校正值计算程序,但校正值计算涉及范围仍然局限于2.0~166.7 km圆形环带内。笔者曾推导出球壳型六面体重力场△g(zi)公式和其他与重力校正计算相关的公式,现用这些公式开展纯球坐标系内地壳质量的重力校正值高精度计算及其数值特征研究。取得的成果是:1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尺度约40 km正方形网格上,169km以远地壳全部质量重力校正值计算;2中国陆地2'×2'网格上,169 km以远地壳全部质量重力校正值计算;3西藏雅江大转弯3°×2°小区地表、尺度约0.556 km正方形网格上,169 km以远地壳全部质量重力校正值计算。通过对上述全球和局部地区169 km以远地壳质量的重力校正值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全球重力校正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06.990×10-5m/s2(87.877°E,32.271°N),-41.146×10-5m/s2(166.122°E,28.327°N)和-16.439×10-5m/s2,其数值分布特征与全球高程/海深分布特征基本一致。2在局部地区,169~1 272 km大环带的地壳质量的陆地地形校正值分布特征与该区高程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这说明,在地形高程差异大的地区,重力校正值中存在与地形高程正相关的高频成分,与以前众多专家的认识大不相同。实际上,该高频成分是由计算区本身相邻计算点之间存在较大的高程差值引起的。3无论局部地区及其周围陆高或海深变化多么大,1 272 km以远地壳质量的重力校正值均近似为数值很小的常数,可以不计算。4当局部地区及其周围高程或海深变化均很平缓时,169 km以远地壳全部质量的重力校正值也近似为常数,也可以不计算。此成果对于完善地壳质量重力校正值高精度计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重磁电数据处理解释软件RGIS》一书由地质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张明华、乔计花、黄金明、王成锡、韩革命、田黔宁、刘玲、胡麟臻等人编著。该书中,介绍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发,当前  相似文献   
29.
Despite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in many regions has been decreasi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hich is known as the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The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also exis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pan evaporation has decreased by 3.06 mm a-2 (millimeter per annum).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observed decline in pan evaporation because the Tibetan Plateau strongly influence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Asia and eve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his paper, a derivation based approach has been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limate factors to th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tren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ovided the other factors remain constant,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hould have led to a 2.73 mm a-2 increase in pan evaporation annually, while change in wind speed, vapor pressure and solar radiation should have led to a decrease in pan evaporation by 2.81 mm a-2, 1.96 mm a-2 and 1.11 mm a-2 respectively from 1970 to 2005.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four climate variables have resulted in a 3.15 mm a-2 decrease in pan evaporation, which is close to th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trend with a relative error of 2.94%. A decrease in wind speed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decreasing pan evaporation, followed by an increasing vapor pressure and decreasing solar radiation, all of which offset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30.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在一个标准耦合模式(SC)的基础上建立了交互集合耦合模式系统(IE),该系统可以实现多个不同大气模式或者同一大气模式采取不同初值组成的多个分量集合之后与海、陆、冰模式进行耦合.本文利用同一大气模式七个不同初值分量与其它模式分量开展在线集合耦合试验,利用积分稳定之后100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IE在减小海-气界面大气噪音的情况下,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变率和ENSO的模拟,并与SC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IE减小了北太平洋中高纬度SST方差的85%以上,表明该区域SST变率主要受大气的影响,且主要是通过改变海表湍流热通量实现的.黑潮延伸体区和北太平洋中部副热带涡旋区域平均SST 8年左右的低频周期主要受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驱动.在集合耦合模拟中,无论是副热带涡旋区SST与ENSO的联系,还是ENSO与北太平洋中高纬度SST的联系都能模拟出来,而标准模式未能模拟出这些现象,意味着大气噪音过强将掩盖ENSO与太平洋热带外SST的联系.IE对与ENSO关联的“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型的合理模拟,并通过湍流热通量对海表温度的影响,是其能够更好模拟ENSO与北太平洋中高纬度SST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交互集合耦合模式系统的合理性,揭示了该系统在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