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432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提出有关客观和主观降水概率预报之间相互关系的两个具体问题:主观预报是否包括客观预报未包括的信息?主观预报是否充分利用了客观预报?关于第一个问题,11年以上的资料分析说明,主观降水概率预报包括的信息超过客观降水概率预报所包括的信息。本研究中研究了包括地理区、预报时效和季节的所有组合。对于较长的预报时效来说,这一结论似乎与早期研究结果矛盾。在早期研究中,这两种降水概率预报是用集合技能评分作比较的。关于第二个问题,统计结果说明主观预报一般不能充分利用客观预报的信息。然而,从统计意义来说,后者的结果不象与第一个问题有关的结果强;此外该结果说明主要是在气候概率(即0.10—0.40)附近能较充分利用客观预报。这一结果说明,在做降水概率预报时结合客观和主观预报用更多信息量也许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2.
由50余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壳-上地幔电性横向变化特征。按照上地幔第一低阻层顶面埋深,将测区划分为四类地区:浅埋深(55-90公里)、中浅埋深(90-110公里)、中深埋深(110-160公里)和深埋深(160-250公里)。讨论了本区六次大震例的深部电性背景。指出了上地幔顶部的梯度带地区、地壳内电性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和地壳内存在局部特殊增厚的低阻层地区将可以作为潜在震源区的深部电性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53.
54.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开封市郊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就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5.
56.
57.
吉尔吉斯北天山地震活动区建有两个综合预报实验场,15个高灵敏度地震台,7个地磁台,5个地电台,7个地球化学台,6个水动力台,2个自动地震台以及阿拉—阿尔恰地震地球物理观象台和Ⅰ级大地测量网。此外,这里还有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所属的地电、地磁和光测距台网。该区地震平静期为19—22±6年,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强震震源沿北天山地震活动带迁移。文中还确定了与地震酝育相关的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水文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参数,描述了一系列强震前兆效应;指出了强震发生时间的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中段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课题采用MT重复测量方法,在该区建立的长约400km的剖面上进行监测。本文根据监测所获取的MT参数,从静态的角度探讨了该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电性横向变化特征,进而评估了该区的潜在震源区。研究发现,该区深部介质电性的物质特征有:1.部分地带呈现出剧烈的电性横向变化,2.具有极为发育的特殊增厚的壳内高导层地段,3具有高、低热流的过渡边缘地带,4.具有与活动大断裂相交汇的隐伏断裂构造的局部地段。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数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地带中,该地带将可能是祁连山中段的强震-大震潜在震源危险区。这四种电性特征将是潜在震源区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59.
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十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结果。我们发现,在横穿走廊的方向上,地壳、上地幔的电导率分布发生了明显的横向变化,显示出某种带状特征。走廊盆地的下部地壳内存在一异常低阻层,其表面深度在45-50公里之间,电阻率为数个欧姆·米,厚度在5公里以内。讨论了横穿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缘上地幔第一个低阻层埋深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某些电性特征层的成因和作用。  相似文献   
60.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8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国外几组典型特大地震对震源邻近区域的影响,发现特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断裂带上,一组或一次特大地震可能使发震断裂部分破裂,而未破裂断裂的构造应力可能增大,又成为大震的空段,该空段短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大震(起到增震作用);反之,发震断裂完全破裂或没有大震空段,震源邻近区域构造应力可能减小,短时间可能不会发生大震(起到减震作用)。依据这一结果,可对特大地震发生后震源邻近区域的后续大震作短、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