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181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556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41.
汝阳竹园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阳竹园沟钼矿床位于河南省汝阳县南部的太山庙复式花岗岩体北东侧第二次侵入的细粒花岗岩(γ53-2)岩体内接触带。在讨论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矿区构造、岩体、围岩蚀变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矿体呈似层状分布,其形态、产状受第二次侵入的细粒花岗岩(γ53-2)岩体形态、产状影响较大,说明竹园沟钼矿床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均与深部同熔型花岗岩浆有关,矿床成因为斑岩型钼矿。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的提出,对以后区域上花岗岩基分布区的找钼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开展区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研究,旨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取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6、2013、2018年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再分析产品数据,构建了水土资源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2006—2018年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识别其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13、2018年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以低度协调与中度协调为主,整体为[0.10,0.50]。空间上,高值区主要位于流域中上游区域,低值区集中于中下游区域,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多年演变趋势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2)研究期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Moran’s I值分别为0.274、0.266、0.195,总体经历高—高—低的下降过程,全局相关性水平下降,空间集聚效应降低,区域差异减小。局部自相关主要显示为高-高(H-H)和低-低(L-L)两类。(3)影响汾河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依次为年降水量、生活用水量占比、产水模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其中,年降水量与产水模数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最强。未来应该...  相似文献   
143.
黄土地基浸水后的湿陷变形对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但以往研究对深厚黄土地基土浸水过程的湿陷特性及其土压力变化规律研究不够充分。以中兰铁路兰州新区南站某场地为例,开展现场浸水试验,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表位移及地基深层湿陷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埋设土压力盒,对浸水湿陷过程中地基土的竖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4.
正"娄底"之名最早出现在宋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修的《湘乡县志》。该志写道:娄底之名始于宋熙宁六年(1073),为湘乡八大集镇之一。不过,当时不叫娄底,而称"楼底"。当时的"楼底镇"主要指濒临涟水半边街这一带地方。为什么叫"楼底"?据史料记载,宋熙宁年间,半边街这一带叫"竹山坡",因地处湘乡至新化交通要道,又是双峰永丰至宁乡大道交叉点,过往客商每到中午和傍晚,都要在此吃饭或住宿。于是,当地人在山坡竹林间办起小客栈、屠铺和作坊,接待四方来客,也因此有了最早的建筑。这些小店铺因面积狭小,楼下营业,楼上住宿,竹山坡便慢慢叫出了新地名—"楼底"。  相似文献   
145.
正2003年10月,考古人员在沅陵县境内,发现一枚官印——"元陵",他们认为这是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官印。由此,不少学者认为,沅陵之名应源自"元陵"。《湖南日报》记者文热心、肖军发表《"元陵"探秘》文,对此作了深入报道。实际上,"元陵"一词在唐代就有记载。在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一座坛山上,建有唐代宗李豫的陵墓。《旧唐书·德宗纪上》载:"已酉,葬代宗于元陵。"这里写的"元陵",不是地名,意指"第一座坟"。"陵"者,丘也,也称大土堆。《诗经·小雅》称之为"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古代君王的坟墓"高大若山",称为"陵"。  相似文献   
146.
湖南"三湘"之一的潇湘,源于永州。永州,又称零陵——现为永州市下辖的二区之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南岭通衢"之称。多数人知道永州,当源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名篇,尤其是《捕蛇者说》之开头"永州之野产异蛇",黄口小儿皆能背诵。柳宗元被贬永州10年,写了近500篇文章,多与永州有关。其他诸如北宋欧阳修的"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南宋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都是吟咏永州的千古名句。可以说,不管是永州,还是零陵,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7.
基于GPS反射信号的岸基海冰探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测量(GNSS-R)在海冰介电常数和海冰密集程度方面的潜在的研究价值,对欧洲空间局在格林兰岛迪斯科海岸采集的海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两种反射信号的幅度的量化关系,同时跟踪多颗GNSS卫星并且保证了数据处理时间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根据双极化反射信号的幅度极化比和模拟海冰表面复介电常数得出结论, 幅度极化比和海冰表面的介电常数变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8.
149.
传统的海冰检测手段都存在着受天气影响或实时检测成本太高的缺点,为了更实时有效的检测海冰,减轻海冰灾害对于我国的影响,并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研究了GPS反射信号(GPS-R)技术检测海冰的可能性。通过对2013年2月下旬在中国天津渤海湾的岸基架设GPS信号接收机所接收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不同特性的反射海域(几乎全为海水或是海冰)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其结果显示极化比值(反射左旋信号与直射右旋信号的比值)能够明显反演海冰密集度。本文首次将GPS-R技术应用于国内自主设计的渤海海冰检测实验中。  相似文献   
150.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grazing pressure of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HNF) on bacteria assemblages in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YSCWM) area in October,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NF abundance ranges from 303 to 1 388 mL-1, with a mean of 884 mL-1. The HNF biomass is equivalent to 10.6%–115.6% of that of the bacteria. The maximum abundance of the HNF generally occurred in the upper 30 m water layer, with a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urface layer abundance greater than middle layer abundance, then bottom layer abundance. The hydrological data show that the YSCWM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ypically 40 m beneath the surface. A weak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abundances of HNF and bacteria in both the YSCWM and its above water layer. One-way ANOVA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bundance of HNF and bacteria differs between inside the YSCWM and in the above water mass. The ingestion rates of the HNF on bacteria was 8.02±3.43 h-1 in average. The grazing rate only represented 22.75%±6.91% of bacterial biomass or 6.55%+4.24% of bacterial production, implying that the HNF grazing was not the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bacterial loss in the YSCWM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