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3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各向异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地震台网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S波接收函数和SKS分裂参数,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维岩石圈厚度分布和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S波接收函数结果表明: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以南的松潘-甘孜地块东北缘和西秦岭造山带下方岩石圈较薄,厚度为125~135 km;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以北具有较厚的岩石圈,在昆仑和祁连地块下方岩石圈厚达145~175 km,并向柴达木盆地(175~190 km)和克拉通(鄂尔多斯南部约为170 km、阿拉善南缘约为200 km)下方增厚.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果显示:东北缘地区的SKS快波偏振方向为NW-SE向,与前人得到的昆仑断裂带南侧的快波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南侧自高原内部呈顺时针旋转,表明昆仑断裂带可能为上地幔变形的转换带.SKS快、慢波延迟时间为0.8~1.9 s,且在昆仑-阿尼玛卿缝合带以北,延迟时间与岩石圈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推断该区各向异性主要来源于地幔盖层的初期伸展变形.  相似文献   
42.
本文旨在厘清中生代中国东缘受泛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下,其可能形成的地质记录的时空分布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前者主要从岩浆、构造、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等角度出发,后者的运动学参数集中在俯冲角度、速度、方向等维度。结果显示:俯冲角度、速度以及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形成与之对应的地质事件;但是中国东缘(东北、华北和华南)区域地质记录间的差异也表明,即使都可能遭受俯冲作用,由于个体特殊的构造背景,最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对于中国东缘中、新生代的这一特殊构造现象进行了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三联点力学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在华北和华南碰撞拼合后,中国大陆东缘可能存在TTT、TTR或者TFT的三联点,而不是简单的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另外,中国华南早、中侏罗世近东西向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法拉隆板块和伊泽奈岐板块洋中脊俯冲有关;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板片后撤由NWW向的伊泽奈岐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洋中脊扩张作用所致;而华北克拉通东部记录侏罗纪伊泽奈岐板块俯冲的证据不足,可能并没有发生板块俯冲作用,表现为板块运动与作为中国东部最为薄弱地区的郯庐断裂带的强烈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43.
“05. 6”华南强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加热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2005年6月华南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化和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有密切关系.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2005年6月副高北侧的加热区很强,而南侧赤道辐合带(ITCZ)没有相当强度的对流;伴随着副高北抬,其南侧均有明显的对流潜热加热向北伸展.副高西侧的加热基本上都大于副高纬带内的加热,副高的每一次西伸都伴随着西侧加热的显著增强,并且加热增强先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中层,副高北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大于气候平均值,不利于副高北进;而南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均小于多年平均,有利于副高南侧反气旋性涡度异常增长,从而有利于副高南退.2005年6月下旬副高西伸之前,副高西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高于气候平均状况,有利于副高两侧反气旋涡度增加,从而诱使副高随后西伸;而东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大多数时间都低于气候平均状况,使得副高东侧气旋性涡度增加,有利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低层也具有类似特点.因此在南北两侧加热和东西两侧加热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6月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南偏西,从而有利于雨带在华南地区维持.  相似文献   
44.
三分量地震波场的近似解析离散模拟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将二维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动二阶偏微分方程组降为关于时间t的一组一阶偏微分波动方程组,然后利用Taylor展式和插值逼近的方法构制了一种与有限元法、反射率法、射线追踪法、有限差分法等传统方法不同的近似解析离散方法(NADM).对双层各向同性介质以及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三分量地震波场进行了模拟,并与传统的有限差分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NADM算法可行.  相似文献   
45.
中国陆区S波分裂的频带相关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中国陆区8个天然地震台站的资料进行Butterworth带通滤波处理, 研究了不同频带宽度下的S波分裂现象, 得出: 中国陆区S波分裂时差、快波偏振方向随频带的不同而变化. 其中, 乌鲁木齐台在0.1 - 0.2 Hz频带内不发生S波分裂, 北京、恩施、昆明与牡丹江台S波分裂时差随频带增加而减小, 兰州与琼中台分裂时差随频带变化规律相似; 随频带增宽, 恩施台快波偏振方向由西向东变化, 海拉尔台快波偏振方向由东向西变化, 北京、昆明和牡丹江各台的快波偏振方向基本一致. 并对中国陆区S波分裂的频率依赖性的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6.
先后推导了水平层与倾斜层2-D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反射波走时曲线方程,并就似SH波进行了模型计算,发现2-D情况下,似SH波的反射波走时曲线基本上符合双曲线形式。  相似文献   
47.
地震矩(M_o)是用来确定震源强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它具有没有震级级标度法则(M_L,M_C,m_b,M_s)中遇到的饱和量级的限制的优点。在评估地震矩的常规算法中,我们利用了远震距离处记录到的体波和/或面波的位移谱的低频级。我们研究中所提出的算法利用了强地动的水平和垂直分量以得到高频,进而可以得到震源强度的强地动。位移谱的高频贡献与低频水平一起导致可以得到M_o的更实际的测量。近场强地动行动的最佳指示就是1980年Fspinoiso研究中饱和量级扩展与改进的局部量级(ML)。局部量级的确定与强动场和工程地震学具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利用1971年San Fernaodo加利福尼亚地震期间在61个台站记录的加速度地震图验证我们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48.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水旱轮作区的小麦进行全生长季CO2排放观测。结果表明:①土壤-小麦系统的CO2排放通量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凌晨 4:00~6:00排放量最低,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排放量逐渐增大,在午后 1:00~3:00达到峰值。分析表明,气温和地表温度与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通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②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小麦生物量和气温与土壤-小麦系统CO2排放季节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③在小麦各个生育期中,CO2平均排放通量常规处理>无氮处理>空白>裸地。水旱轮作区小麦常规处理、无氮处理、空白点和裸地的CO2排放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74.51、362.23、 239.91、129.47 m g/( m 2· h)。  相似文献   
49.
根据近些年国内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介绍了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情况:土壤呼吸是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土壤释放的CO2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土壤呼吸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但受生物因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凋落物及微生物等)影响,还受环境因素(温度、土壤水分、气候等)的影响,近年来人类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呼吸;土壤呼吸通量是直接测定从土壤表层释放的CO2通量,测定方法也逐渐由静态气室法向动态气室法完善;作者认为,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区域及全球土壤呼吸释放CO2总量和 C减排对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0.
基于加窗Hilbert变换的复偏振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到传统Hilbert变换所隐含的无限长序列假设的实际局限性, 本文将多窗分析法引入到短时序列Hilbert变换中, 通过构建复协方差矩阵和对该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 获得三分量地震记录的时变偏振参数;基于不同波型的偏振特性与实测偏振参数, 采用线性_余弦权重函数或高斯权重函数自适应空间滤波, 识别与分离具有特定偏振特性的不同地震响应. 针对天然地震三分量记录的处理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识别、分离具有特定偏振特性的不同地震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