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324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隐蔽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胜利探区勘探的重点和储量增长、勘探挖潜的主要领域, 但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 岩性油藏的含油气性变化大、成因机理还认识不清. 在对济阳坳陷123个典型砂岩透镜体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的详细剖析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 砂岩透镜体能否成藏, 取决于围岩(源岩)与砂岩体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和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作用力和膨胀力的动力与流体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的是否达到平衡. 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储集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 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圈闭内才具有成藏的条件, 三方面条件均较好时, 圈闭含油气性好. 文中对济阳坳陷新近系沙三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CAPPS2.0系统在业务化自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套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了CAPPS系统的全自动运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崎岖海底定量校正的时深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位于深水低勘探区,崎岖海底等普遍存在,受地震、钻井和速度等资料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去海水的拟合公式法进行时深转换。然而去海水拟合公式法时深转换会因崎岖海底而造成假构造现象,且常规的崎岖海底填平校正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用去海水拟合公式法计算出时转深层位,并比较时转深层位与深度域地震资料的横向构造形态变化,引入了构造形态相似率的概念,建立了崎岖海底填平量化评分模板来对崎岖海底进行填平校正,最后根据最高得分值来确定最佳平滑网格的海底和合适的时转深层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崎岖海底造成的假构造现象和支持了构造成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地面降水月值历史数据集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溯  徐文慧  许艳  李庆祥 《气象学报》2016,74(2):259-270
全球降水历史数据是开展气候、水循环等研究的基础。收集整理全球12个数据源降水历史月值资料,通过站号、站名甄别不同数据源中相同台站,对344个通过相关系数、一致率、均值t检验、方差F检验的台站多源资料进行拼接,尽可能多地融合各套数据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全球降水历史月值数据集(CMA Global PrecipitationV1.0, CGP)。数据集重点解决当前国际数据产品在东亚地区站点稀少、同时应用多套数据应用门槛较高等问题。数据集收录3.1万个台站共计1.87×107组月降水记录, 4152个台站序列长度达百年。与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的全球降水数据集(GHCN-M V2.0)对比,CGP新增1万个站点、0.5×107组有效观测记录和1030条百年序列,其中141条百年序列通过多源整合技术获取。CGP的站点和数据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东亚、东欧、西伯利亚等站点稀疏地区。基于CGP分析的全球降水时空特征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结果较一致。新增的数据虽然没有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总体特征,但对区域性的百年降水变化检测有一定影响。基于CGP的全球降水百年序列结果显示,20世纪前半叶全球降水量偏小,近20年是1900年以来全球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各纬度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柴明春  王泉  赵国英  高溯  曹昆 《地质通报》2018,37(10):1866-1881
大兴安岭十八站—韩家园地区发育晚中生代基性-中酸性火山岩。选取粗面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进行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粗面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5.2±0.9 Ma,为早白垩世火山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酸性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121.42×10~(-6)~154.43×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19.25~31.98,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右倾型,除一个流纹岩样品具显著负Eu异常外,多数样品无明显Eu负异常(δEu=0.45~0.90)。岩石具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十八站—韩家园地区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机制下后碰撞伸展背景。粗面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系同源岩浆部分熔融与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塔里木盆地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水分布规律,对现有勘探成果及断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呈现出"马鞍状"三分特征,东部塔中I号坡折带、西部塔中10号断裂带多分布气油比、干燥系数、硫化氢含量、含蜡量相对较高、密度相对较低的凝析气藏,两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带以挥发性油藏或油藏分布为主;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层间不整合面以下300 m范围内。综合分析认为,不整合面纵向上控制了储层、油气藏的主体发育层位,平面上通过差异溶蚀作用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的主要分布范围;断裂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形成有效的输导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充注强度及油气藏类型;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点控制了油气的差异分布,越靠近高点,油气越易富集。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十八站—呼玛县韩家园地区发育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文章选取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2.4±3.5 Ma,为早—中寒武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酸性侵入岩归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77~1.04)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REE=69.51×10~(-6)~275.83×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9.11~26.64。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LREE富集、HREE相对平缓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显著(δEu=0.90~1.35)。微量元素组成具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和本文研究,初步分析认为早古生代侵入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为前古亚洲洋闭合背景下萨拉伊尔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匹配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地质剖析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运移方向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的精细研究。结果显示:断裂、源储接触关系及盖层等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构造背景、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配置关系等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海平面升降旋回、优质储层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等研究成果,基于源储纵向接触关系及油气垂向运移距离,目的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近源混合成藏模式与远源混合成藏模式;根据油气来源区域及油气横向运移距离,又可分为内部源岩叠加混合成藏模式与内外部源岩交叉混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陕西关中东部的一条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尧禾村剖面)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对150个样品的粒度数据做了端元分析,并进一步对各端元组分含量在深度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粒度端元分析结果认为,可以把代表3种不同沉积动力以及改造动力的组分端元分离出来。并结合磁化率、地球化学指标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尧禾村剖面端元1可能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在东亚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及成壤改造作用;端元2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典型的风成黄土组分特征;端元3可能代表了区域东北风或北风搬运的近源沉积物。小波分析认为,各端元所代表的动力强弱大致在1.5,3.0和4.5 ka的尺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准周期性。通过对沉积物进行粒度端元划分,在识别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很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对全新世各动力变化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同时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重建古季风气候具有参考意义,应用小波分析对划分相应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和推断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梅雨期极端对流系统的微物理特征,利用2013—2014年江淮梅雨期间南京溧水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和地面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两类极端对流降水系统的微物理特征及差异。这两类极端对流系统的定义基于地面降水强度和雷达回波顶高,分别为所有对流中降水强度最强的1%(R类:小时降水强度>46.2 mm/h)和对流发展高度最高的1%(H类:20 dBz回波顶高>14.5 km)。结果显示这两类极端对流系统仅有30%的样本重合,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弱相关性。对于相同的反射率因子ZH,R类极端对流系统的近地面差分反射率因子ZDR通常较H类极端对流小约0.2 dB,表明R类极端对流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结合双偏振雷达反演的粒子大小和相态分布显示,虽然两类极端对流都表现出海洋性对流降水特征,但R类极端对流较H类极端对流的总体雨滴粒径更小而数浓度更高,导致R类极端对流系统的地面降水更强。与R类极端对流系统相比,H类极端对流系统的上升运动更强,将更多的水汽和过冷水输送到0℃层以上,有利于形成更大的冰相粒子(如霰粒子等),并通过融化形成大雨滴。以上研究表明,梅雨期降水强度和对流发展深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极端降水主要是中等高度的对流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