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相似文献   
112.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预测一个地区矿产资源找矿潜力的评价方法,先后经历3个阶段:探索和应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信息化阶段。笔者梳理了“三步式”、证据权、预测普查组合、成矿系列、地质异常、综合信息预测、地球化学块体和非线性预测等8种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或方法,通过相关应用实例阐述其实用性,分析了国内外应用潜力评价方法获取的研究成果,总结其发展趋势。其中,“三步式”和证据权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成矿系列则是国内研究的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学地质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已步入信息化阶段,三维深部预测将是未来潜力评价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3.
知识图谱作为当前最有效的知识组织和服务方式,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石,在语义搜索、机器翻译、信息推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下,地球科学(以下简称地学)分散、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集成、挖掘分析及其知识的智能发现等迫切需要知识图谱的支撑。为了促进地学知识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自2019年启动以来,“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就将知识图谱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建设内容,经过3年多的建设,DDE已经建设形成了大量的地学知识图谱,亟需一站式共享这些知识图谱。文章首先介绍了DDE知识图谱内容体系,分析了DDE知识图谱内容组成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学知识图谱一站式共享服务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功能体系和架构的设计;最后介绍了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及其关键技术。实践证明系统可有效实现DDE知识图谱的一站式共享服务,可为类似的知识共享服务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地球科学(以下简称地学)知识图谱将地学知识以有向图的方式进行形式化表达,具有强大的知识表达能力、开放互联能力和推理预测能力,是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已成为当前地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热点。因此,国际上很多科学组织或团队先后开展了地学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并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图谱。然而,目前尚缺乏对这些知识图谱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文章从基本情况、构建方法、主要内容及特点等方面,对当前国际上主要的地学领域知识图谱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对未来地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启示:从构建方法上,应构建地学知识图谱统一表达模型,建立融合多源、多模态数据的知识源,研究地学知识表示与计算方法;从内容上,应加强地学知识时空特征描述,考虑地学知识复杂时空关系和推理规则;从应用上,应发展地学知识质量评估和修正方法,提升地学知识图谱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115.
研究卢菲利安弧地区新元古代与裂谷作用有关的基性–中酸性岩浆作用,对了解区域地壳生长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卢菲利安弧地区发育有大量新元古代与裂谷作用有关的基性岩类,但相关的中酸性岩岩浆作用却鲜有报道。笔者首次在赞比亚索卢韦齐地区发现有新元古代的石英二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707.1±3.0)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较低的MgO(0.46%~0.76%)、CaO(1.63%~1.76%)、K2O(0.49%~0.56%)、Mg#值(8~13)和Sr/Y值(1.14~2.50),较高的Al2O3(15.61%~16.02%)。岩体富集轻稀土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Hf),(La/Yb)N值为6.64~7.86,亏损P、Ti、Zr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Ba、Sr、K)。此外,石英二长岩具有低的初始87Sr/86Sr值(0.705 8~0.706 0),正的εNd(t)值(1.89~2.03)和锆石εH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