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汶川8.0级大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磁波扰动理论,研究汶川5·12大地震前,金河、剑阁、二砂3个台站的电磁波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震前3个台站均出现电磁扰动异常,以金河、剑阁地震台显著;②电磁扰动前兆异常在时间进程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③随距震中距半径的增大,电磁扰动值逐步衰减。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更好地推进采矿用地改革,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省自然资源厅深入到鞍山、朝阳、抚顺几个矿业大市进行调研,通过座谈讨论及实地勘察,对全省在采矿用地方式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矿业用地属于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的"接合部",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矿业用地包括探矿用地、采矿用地和选矿用地及附属用地,由于矿业用地具有占地面积大、用地情况复杂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然资源用地管理的难点,特别是在矿业经济大市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黄颂  李军辉  姚丽  姜楚峰 《中国地震》2021,37(4):780-788
地磁低点位移法是20世纪提出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研究每日中国大陆地磁低点时间变化特征,给出地震短临预测意见,但不足之处是其仅研究了地磁日变化畸变的时间特征,未研究畸变幅度,因此虚报率高。本文通过分析低点位移线两侧台站地磁日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了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畸变幅度与地震的关系,并统计了2008—2018年出现的162次低点位移异常的地震预测对应率。结果显示,加入本文给出的相关方法异常判据后,地磁低点位移法报对率自39%增至56%,表明相比仅使用传统的低点位移法,基于日变化相关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分析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系统梳理2020年4月1日四川石渠5.6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石渠5.6级地震震中区域属于历史弱震区,震前出现前兆震群,也是其前震活动;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8项异常,其中形变5项,电磁3项,且电磁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Wq值异常。石渠5.6级地震发生在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带上,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明显的前震活动,余震较为丰富,序列活动呈阶段性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对于历史弱震区,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和地震活跃时段的b值,为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可利用地震序列参数h值和b值,对震后余震水平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这两个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研究基于两个系统2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法,首先从全国研究尺度上对1991年~2010年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提高。在省域研究尺度上,对1991年、2001年和2010年31个省级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省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水平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玉树地震前电离层VLF信号信噪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13日23点49分38秒(世界时),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根据法国DEMETER卫星电场探测仪(ICE)实验数据,研究震区上空半径500 km范围内电离层10-20 kHz甚低频(VLF)电场频谱信噪比发现,玉树地震前3个不同频率的地面VLF发射站信号对应的信噪比均出现相同的变化特征,即震前DEMETER卫星1个重访周期内的平均信噪比明显减弱,而2009年相同时段和区域的平均信噪比并未出现相似变化趋势.分析认为,玉树地震孕震期信噪比衰减现象很可能是由地震-电离层耦合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松原5.7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低点时间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以去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松原5.7级地震的震中分别位于2018-04-13分界线上和2018-04-24分界线附近;2)异常日期间,中国大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存在分区特征,去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正、负的区域内日变形态分别以“W”型和“V”型为主;3)在2018-04-13和2018-04-24这2个异常日期间,中国大陆都存在去除经度效应后的低点时间高梯度带,松原5.7级地震的震中分别位于2018-04-13高梯度区边缘和2018-04-24高梯度区东侧。  相似文献   
18.
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空间电磁扰动频段主要集中在甚低频/超低频(VLF/ELF),这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结果所证实.特别是2004年6月法国DEMENTER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地震电离层电磁异常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来自空间的扰动,诸如磁暴,磁层亚暴,太阳风扰动以及地面闪电等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扰动,地震电离层异常为弱信号,怎样凸显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颂  姚丽  姜楚峰 《地震》2020,40(3):131-141
地磁低点位移法和幅相法都是地震短临阶段的预报方法, 两者均是通过提取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中的畸变信息对地震的发生给出预测意见, 低点位移法可以提取反相位畸变异常的持续时间, 但虚报率高, 无法确定每次异常的可靠性。而幅相法可以为异常提供定量判定依据。为应对低点位移法虚报率较高的不足, 本文应用幅相法计算2008年至2018年间出现的159次低点位移异常, 提取反映地磁反相位畸变程度的瞬时差值面积均值Sx及残差C, 并以此作为判断震前低点位移异常可靠性的标准。结果显示, 使用本文给出的标准可以将低点位移法的异常报对率从39%提高到70%, 证明了基于幅相法的低点位移异常可靠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提高了低点位移法的实用性。统计结果还显示不同地区震前异常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新疆、 西藏与川滇地区震前异常的Sx、 C的变化范围和均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系统梳理2020年1月2日云南宁蒗MS 5.5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1)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地震空区等异常;(2)地球物理观测:震中200 km范围内存在多项地球物理异常,主要为钻孔应变、地电场方位角、地电阻率、水位等中短期异常。对宁蒗MS 5.5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显示宁蒗地震的断层类型以正断层为主;余震活动丰富,存在分段特征,宁蒗地震序列中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相差0.9,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的93.53%,因此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丰富,异常均分布在滇西北及周边地区,对宁蒗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