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38篇
综合类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本文概述了地震断层面上的不均匀体(障碍体和凹凸面)的定义及其作用,并介绍了自1976年以来肖尔茨(C.H.Scholz)、达斯(S.Das)、安艺敬一和金森博雄等许多学者对此项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不均匀体可以解释一些地震现象,诸如断层面上不均匀体体积的相对大小和相对强弱等,可以决定断层上破裂是否长大或被阻止;该模式还可解释强震加速度图和地震图上的高频成分;位错源模式的物理基础;断层痕迹不连续的原因。它们也可用于讨论地震序列分类的成因,解释主震或余震序列的发生等等。另外,对障碍体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可得到障碍体发生破坏的破裂能。并指出,一个真实的地震断层可能是障碍体和凹凸面的混合体,两者均由高强度介质部分构成,具有不同的运动机制,并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2.
吴开统 《地震研究》1989,12(2):165-166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们通过多次大震的实地考察并对观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后发现,粗看时地震序列的形象尽管千姿百态,但它们间仍存在一定共性。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序列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主震型、多震型和弧立型。地震序列不同类型的成因,决定于当地的介质特性、应力场强度及其分布状态。就某一地区而  相似文献   
23.
前言1935年里克特提出以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地震大小的定量方法,是地震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进展。它改变了已往用震中烈度作为量度标准的做法。震中烈度I_0的定性评定,主要依赖于地面受到的宏观破坏程度,而且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表介质的影响很大,地震震级M则是根据从震源处辐射的地震波振幅大小测定的,它与地震能量有直接的联系。里克特开始提出的只是地方性地震震级M_L,1939年古登堡与里克特发展了面波震级M_S,1945年又提出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陆六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十二次七级以上强震。这十二次强震就其余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大致可分为两类:“缓慢衰减型”,和“急剧衰减型”。阐述了两类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和发震机制,提出:认识同类序列中各次地震的共同特征,可为强余震的预报和大震后的地震趋势估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用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在单轴压力下的镶嵌试件的表面形变,显示了离面位移场的可见图象。发现在载荷达到破裂载荷的90%左右时,沿镶嵌边界出现剧烈形变带和宏观裂纹;当岩芯强度低于或等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集中在岩芯以外的一侧;当岩芯强度高于外围介质强度时,这种剧烈形变带形成围空图象。镶嵌试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地壳的横向不均匀结构,观察它的表面形变过程有助于探讨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物理含义。  相似文献   
26.
吴开统  刘杰 《山西地震》1992,(2):3-7,64
本文以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为依据,详细分析了山西带的地震活动资料,认为其具3个特点:①地震强度大频次高;②地震重复性强;③大震都发生在华北活跃期的后期。对目前山西带的地震危险性用应变能曲线进行了估计,认为当前山西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以分区而言在38°N以南为M7.2左右,38°N以北则为M6.7左右。  相似文献   
27.
本文在Asperity模式和Barrie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均匀体模式——障碍体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除证实了我们以前做过的单轴压力下模拟障碍体的实验结果以外,还表明在含有障碍体的断层面上,破裂的扩展与破裂的传播速度、始破裂区域的大小、裂纹的类型以及障碍体所在断层的介质有关。在有围压的情况下,破裂可以先越过或绕过强度较高或尺度较大的障碍体,经一段时间的应力积累过程后,再使障碍体发生破坏。本文通过对震源区中障碍体的性质和影响的研究,解释了海城和邢台两个地震序列形成和发展的可能原因,得到一些较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论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效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略地回顾了中国地震台站的发展进程,对目前地震台网的实际监测能力进行了检验,并提出三项检验台网监测效能的方法,即(1)有效观测范围的估算,(2)b值检验和(3)地震活动面积的检验。经过检验表明,现有台网可以基本监测全国范围内4.5级和绝大部分地区4.0级以上的地震活动;东部地区的台站较多,其监测能力也较强,可观测到东经100°以东大部分地区的2.0级或3.0级以上的地震。 文中对地震台网的观测误差及其引起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经分析后认为目前我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精度不高,甲类台站的时间服务才达到±0.3秒左右。最后,还对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效能和改善台网的布局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9.
本文据华北大震的逆时针方向迁移、强震的重复性、山西大震的发生时段、重复同期及现今状态的分析,指出山西地震带发达大震危险性的依据是:华北晚期强余震比较活跃、华北的应力场水平较高、山西带近年中小地震不断等.还指出从华北及山西带现今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也显示出有发生强震的条件和背景,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有立即发震的前兆异常,但从现在开始的本世纪内尤应注意这种危险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30.
一次浅源大地震常伴随大量余震,某些大震还有前震或前兆性震群,构成一个大震序列的孕育、发生、衰减的全过程.由于地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集中,便于观测,且其规律性也相对强一些,因此,早就有不少地震学者从事地震序列的研究工作,使得此项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震级系列;地震序列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模拟;地震序列研究成果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