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处于秦祁昆造山系和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拼合部位,先后经历了基底形成、发展及原—古—新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碰撞的复合造山及高原隆升过程,并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中,在特定的时空域相伴发生不同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矿床系列。本文根据青海省“358地质勘查工程”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矿产勘查成果,通过对已发现的137种矿产、895处矿床和4 597处矿(化)点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特征、成矿作用、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的系统总结研究,运用陈毓川等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按照5个成矿系列序次(层次),划分出青海省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组14个、成矿系列46个,成矿亚系列76个和矿床式131个。最后提出了最具找矿前景的11个成矿系列组、25个成矿系列、44个成矿亚系列及其63个典型矿床式,并按成矿区带做了简要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2.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Au-Cu-Co-Ni-Fe-Pb-Zn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2011年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床的发现使东昆仑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铜镍资源基地。经过多年的勘查,东昆仑成矿带Cu-Ni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岩体,如石头坑德、阿克楚克塞、浪木日和尕牙河等岩体。笔者依据近些年研究的成果对东昆仑成矿带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特征作初步总结,并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东昆仑造山带至少发生了4期强度不等的Cu-Ni-Co-(PGE)成矿事件,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535~445 Ma)、志留纪—泥盆纪(440~394 Ma)、二叠纪—早三叠世(271~239 Ma)与晚三叠世(233~208 Ma),其中志留纪—泥盆纪的岩体数量最多、矿化率最高,产出的矿床数量多、规模也最大,而其他期次岩体的数量少、规模小与矿化弱;与其他成矿期的岩体零星分布于整个东昆仑成矿带不同,志留纪—泥盆纪岩体严格产在昆中断裂以北,又以昆中带数量最多,丛聚性明显;成矿具有显著的专属性,成矿岩体均以杂岩体产出,岩相发育齐全,富含贵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最重要的含矿岩石,多属于铁质超基性岩;原始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大比例部分熔融,地壳物质混染是硫化物饱和的关键因素;志留纪—泥盆纪岩体找矿潜力最大,主要分布在昆中带,是今后找矿勘查的主攻方向和区域,其他期次找矿潜力较小,但仍需进一步评价寒武纪—奥陶纪岩体的Cu-PGE含矿性。  相似文献   
63.
洞庭湖入汇对长江干流水位的顶托作用影响着荆江河段的水文情势变化,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研究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汇流顶托作用的程度与影响范围,本文基于1990—2020年荆江河段水位流量关系与洞庭湖汇流比,提出洞庭湖入汇顶托程度的量化方法,构建计算顶托程度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顶托程度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汇顶托程度与汇流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顶托程度随干流流量增大而增加,2003—2020年枯水、中水和洪水流量级监利站水位受顶托程度平均为0.59、1.33和1.60 m;顶托最大影响范围随干流流量与汇流比增大向上游延伸。(2)随汇流比增大,在2020年干流枯水、中水和洪水流量级下,顶托最大影响范围的延伸区间分别为石首—沙市、石首—陈家湾和陈家湾—枝城;汇流比、荆江段累计冲刷深度、螺山水位及干流流量对顶托程度变化的重要性占比分别为28%、27%、25%和20%。(3)构建的顶托程度计算模型在不同流量级都能够较好地计算荆江河段水位的顶托程度并确定顶托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64.
岩矿石电磁频散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总结了岩矿石频散现象的普遍性及其规律性。对产生频散的原因进行了机理上的解释。同时,结合电磁波在地质勘探中的实际应用问题,阐述了频散对多频测量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频散校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5.
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具有极高的相关性、敏感性,是研究新构造活动最切实有效的地摘貌标要志之一。本文以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利用ArcMap与Matlab软件提取的河流地貌因子(Horton定律比值和S-A双对数曲线),先后分析了思茅盆地内部的李仙江、藤条江、勐戛河、威远江、南班河和南腊河等的河流地貌特征,揭示新生代晚期强烈构造活动对河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思茅盆地的河流多沿或平行于走滑断裂发育,低级别河网较好的符合Horton定律中一般河网的发育规律,而沿活动断裂带发育的高级别河网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差;2)各集水盆地 S-A双对数曲线均呈凹凸相间排列;3)各集水盆地河道的裂点分布特征与岩性变化不一致,这表明思茅盆地内部高级别河网的发育受岩性变化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受走滑断裂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67.
方差不相等的双样本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家东  范蓓芬 《大气科学》1981,5(2):214-224
在人工降水试验效果的区域雨量回归分析中,当余方差不相等时,通常的多个事件检验法就不适用。本文在Welch检验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余方差不相等时适用的双样本回归分析方法,并且指出,我们根据双样本回归分析提出的统计量(19),当余方差相等时要比多个事件检验法的统计量(6)有效。 利用双样本回归分析,对福建古田地区人工降水随机试验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工降水引起的目标区平均相对增雨量随着对比区自然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当对比区为小雨(x′<2毫米/小时)时,催化效果显著(α=0.05),相对增雨量达20—81%,但绝对增雨量不大。只有0.44—1.15(毫米/3小时),而当对比区雨量x′>2.8(毫米/小时)时,催化效果就不显著。  相似文献   
68.
1910年哈雷彗星过境时地磁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由于太阳的作用,迫使彗星在背向太阳的一面产生一条或几条彗尾,据报道,彗尾中的带电分子主要有CO+、N2+、CO2+、C2+、CH+、CN+等等。因此,具有这种彗尾的大彗星飞过地球时,对地球物理场的影响可能是可检测的。下面分析一下著名的哈雷彗星(Halley 1910Ⅱ)飞过地球时地球磁场的变化。 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P=76.1年,偏心率l=0.97,倾角i=162.2°,半长轴a=17.8天文单位。哈雷彗星于1910年飞临地球时,4月20日过近日点,5月18日其  相似文献   
69.
1981年1月24日北京时间五点十三分五十秒在我国四川省道孚地区(北纬31.°0,东径101.°2)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报上公布其震级为6.9级.它与一些台站如银川台测定为8.0,佘山、南京等台测定为7.6差别较大,凡来电报的台,基式记录均出格.国家地震局1月28日发出的《震情工作简报》第二期详细通报了全国33个台站测定的情况,但只给出13个台站的震级数据,没有列出其余20个台(其中包括14个基准台)所测的震级.因而我们感到有必要对这次地震震级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此,我们向全国34个地震台通过信件索取了有关资料.在这些台中,按装有中长周期地震仪(如SK基式,或DK—1)的共25个台.只有短周期仪器的台站参数不能参加震级平均计算,原因之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地震“饱和”的缘故,另有三个台正值仪器维修或故障(呼和浩特、长沙、邕宁台).总的情况是:SK仪记录  相似文献   
70.
用于多频电磁波测井的圆锥螺旋式有源接收天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负阻抗变换电路同圆锥螺旋天线相结合,构成的有源接收天线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该有源天线稳定工作的条件和设计原理。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有源接收天线具有很宽的频带、较高的灵敏度和很小的尺寸,是多频电磁波测井较为理想的接收天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