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陆河县塌山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位于粤东地区莲花山断裂带南西段,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与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密切相关的锡矿床,同时也是全国三个典型斑岩型锡矿之一。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136.8±1.1 Ma,是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产物。同时本文对锡石进行了U-Pb定年研究,27个数据在~(206)Pb/~(238)U-~(207)Pb/~(238)U谐和年龄图上获得了133.6±8.6 Ma的下交点年龄,在Tera-Wasserburg年龄图解上获得了136.5±8.1 Ma的下交点年龄,两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且与花岗斑岩年龄一致,很好的限定了塌山矿区成矿时代。花岗斑岩锆石εHf(t)从-4.87变化到-2.07,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322~1507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华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锡矿资源省之一,其锡矿成矿时代从新元古代、古生代、早中生代至晚中生代均有发育,其中以晚中生代锡矿成矿作用最为重要,成矿集中在中晚侏罗世(160~150Ma)和晚白垩世(100~80Ma)。然而,最近在东南沿海成矿带新识别出一期早白垩世锡(钨)(145~130Ma)成矿事件,改变了以往华南锡(钨)矿床时空分布格局。本文在详细介绍东南沿海早白垩世锡(钨)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其成岩成矿时空分布,并与南岭板内锡(钨)成矿作用进行对比,浅析了早白垩世锡(钨)矿的成岩成矿背景和找矿潜力。研究显示,早白垩世锡(钨)成矿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成矿带的粤东和赣州会昌地区,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和锡石硫化物型为主。与成矿有关的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成因上属于高分异I型或A型,与南岭板内锡(钨)矿相比,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和较低δ18O值,以及较高成岩温度,表明成岩过程中有较多新生地壳或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区内发育同时期基性岩脉,认为华南这期早白垩世锡(钨)矿形成于岩石圈伸展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有关。最后指出覆盖大面积...  相似文献   
13.
陶锡湖锡多金属矿床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一个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陶锡湖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141.8±1.0 Ma,是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强烈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Nb、Ta,具有明显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花岗斑岩成矿金属元素丰度值高,属于典型的含锡花岗岩。花岗斑岩锆石εHf(t)从-6.67变化到-2.3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343~1615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地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根据所得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陶锡湖花岗斑岩及相关的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有关的区域伸展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4.
彭振东  卜安 《矿产与地质》2003,17(2):140-144
阐述了尖笔岽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了控矿因素,指出该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控制的,火山-岩浆建造是成矿的主要条件;而构造断裂的交汇部位的次一级密集裂隙带,则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汇聚,是对成矿有利的构造环境,认为该矿床是粤东火山岩内典型的铅锌铜矿区,具备形成大中型铅锌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古润平  卜安 《华东地质》2010,31(4):291-297
广东潮安四望坪铜矿以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特征,在其三位一体(岩浆岩、断裂/层间滑动破碎带、围岩)的控矿组合中,以流纹斑岩、晶屑凝灰岩的层间滑动破碎带为最佳.本文从矿区资料的综合研究入手,深入剖析了岩浆岩、断裂、围岩圈闭条件与矿体规模、富集程度的关系;旨在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与矿床成因的深入分析,建立火山期后热液矿床的断裂控矿模式,为粤东火山岩地区该类矿床的发现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分布有棉洋-双华(Ⅰ)、北山嶂-九龙嶂(Ⅱ)、五指嶂-锅子嶂(Ⅲ)、梅陇-鲘门-观音山(Ⅳ)4条韧性剪切带,呈巨型构造透镜体沿北东向展布。已有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与本区钨、锡、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控制着矿床的空间分布,是重要含矿、控矿构造。按照变质程度和矿物组成,区内韧性剪切带由核部至边部可以划分为石英透镜体→石榴子石(堇青石)糜棱岩→糜棱片岩→片岩→原岩等;通过对其中的石榴子石、黑云母等典型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EPMA),并利用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压计估算了4条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它们分别为484~526℃/4.92~7.72kbar、458~469℃/2.17~2.67kbar、536~551℃/1.28~1.67kbar、512~516℃/4.38~4.87kbar,与区内变质岩野外地质变形、变质特征相吻合,且火山岩为主的地区变质压力明显高于花岗岩为主的地区。研究显示,变质条件对区内变质分带和多金属成矿作用有明显的控制,棉洋-双华和梅陇-鲘门-观音山韧性剪切带的压力条件相对较高,金属成矿以钨、锡多金属成矿为主;而北山嶂-九龙嶂和五指嶂-锅子嶂韧性剪切带的压力相对较低,金属成矿则以铜、铅、锌成矿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