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通过分析唐山市古冶区地震地质资料、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唐山市7.8级大地震强余震的分布规律等,综合确定唐山古冶区预测震害烈度,为房屋震害预测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具有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游憩设施与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水景设施与抗灾用水设施;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公园仓库与抗震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公园入口形态、外围形态;临时厕所和公园管理机构等八个方面的整合设计.  相似文献   
33.
本文在提出了“碟形弹簧-橡胶隔震垫”和MR阻尼器组合而成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竖向”地震反应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对建筑结构水平地震反应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和对建筑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被动控制方法。以一个五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是一种十分简单和有效的隔震系统。它可克服建筑结构常规隔震系统的两个主要缺点,有效地抑制多层建筑结构的多维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34.
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对一栋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做了拟静力分析与地震动力反应分析,并对普通梁柱节点与周围楼板设角缝节点的结果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普通梁柱节点,在梁柱节点处采用开角缝的措施之后,梁受力主筋屈服明显提前,柱混凝土裂缝明显减少,梁、柱塑性铰出现时间间隔增加。首层柱柱脚处塑性铰的出现延后,更加接近总体机制破坏。  相似文献   
35.
地震复合灾害是指以地震主震为灾害源并引发一种以上次生灾害的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都是复合灾害。复合灾害具有各构成灾害的叠加性,不同灾种之间还可能产生叠加效应。地震复合灾害与同时或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构成广义复合灾害。复合灾害扩大、加剧了地震灾害灾情。减少地震复合灾害的构成灾害种数,降低、消除各构成灾害的叠加性与叠加效应,是研究地震复合灾害减灾对策的基本原则。编制城镇应急救援规划应以复合灾害的灾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应急救援要素系统、合理估算避难人数和救援资源需求量,是复合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6.
从避难容量、宿住场地、消防和疏散以及应急辅助设施等方面,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应急宿住区的设计要求。避难容量采用避难场所应急宿住区的有效避难面积和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指标计算。应急宿住区按避难人数和宿住规模划分为组、组团、单元和区四级,以避难帐篷最密集布置计算并给出了分级控制指标。提出了应急宿住区防火分区、防火间距和疏散距离的规定以及应急辅助设施的分级配置要求。  相似文献   
37.
冲切破坏是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通过对ACI318-08、Eurocode 2、GB50010-2010等规范中关于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板中配筋率的影响可否忽略以及影响程度等问题的考虑并不统一。为深入研究配筋率对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的影响,在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OpenSEES对5个配筋率分别为0.5%(2个)、0.99%、2.0%及3.0%的板柱节点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对比分析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变化过程及破坏特征,发现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配筋率是进行板柱节点抗冲切设计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建议在规范修订中考虑此参数。最后还分析了其抗震性能及混凝土强度对抗冲切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通过3片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试验,研究了装配式钢-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性能与破坏形态。对墙体纵向分布筋、钢管根部及混凝土应变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钢管屈服前,墙体混凝土应变基本呈线性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墙体表现出较好的变形能力;在钢管屈服后,底部墙体横截面混凝土应变差别较大,比较钢管与混凝土的平均应变,可得出其应变变化规律相似,说明钢管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连接较好,没有发生相对滑移。  相似文献   
39.
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震害表明,建筑物主要受水平地震作用影响。本文基于有限元理论,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 Non linear建立了底部两层框架上部砌体非隔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的实体模型,并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此模型进行了两个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底部两层框架上部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结构的水平地震反应明显低于相应非隔震结构。尤其是刚度突变的转换层,隔震后水平地震反应降低很多。  相似文献   
40.
三层BP神经网络地震灾害人员伤亡预测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择地震发生时刻、震级、震中烈度、建筑物倒塌和严重破坏率、抗震设防水准、人口密度、地震预报等7个评价指标,以20次严重地震灾害为示例(其中,17个作训练样本,3个作验证样本),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地震灾害人员伤亡预测模型。基于MATLAB6,5BP神经网络训练,得出的预测结果与各个示例的实际数值比较吻合。验证样本的训练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确认人口密度、建筑物倒塌与严重破坏率、震中烈度是影响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地震预报、抗震设防水准、地震发生时刻和震级次之。作为人为可控预测指标,减少人口密度特别是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建(构)筑物抗震能力及预测预报水平,对于减少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起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