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3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堪察加地震前的大地电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地球动力学试验场多年的大地电流监测资料。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了与堪察加地震活动性有关的一些异常。这些异常效应归纳为:大地电场水平分量年变相位差的变化、持续时间从3~4天到1.5个月的湾形扰动、周期为1~6天的振荡型准周期变化、12小时和24小时的日变化正相关系数从1.0减小到0.3和在12小时内的周期性规律扰动变化。对所发现的一些异常效应的可能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利用强功率源超低频无线电装置监测地震活动性的前提。这种装置能产生谐波可变超低频电磁场。给出了所利用的АКФ-2型测量仪器的简单特性。分析了在北高加索进行实验的一些结果。证明了在接近装置方向图最小方向上(天线系统的赤道区)记录2700 km远处超低频无线电装置信号的可能性。判定了能显示出用超低频无线电装置预报地震前景的阻抗的时间稳定性。比较了超低频无线电装置电磁场和天然电磁场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地震震源前兆系统的几个特点。震源和前兆是在应力应变场不同分量作用下发育成的。不均匀性和非线性因素对震源和前兆有强烈的影响。讨论了介质和应力应变场不均匀性对地震震源形成和地震前兆影响的差别。在不同的应力场中,前兆的非线性关系首先在应变灵敏性上显示出来。应变灵敏性的不完备导致了“错误预测”和“漏报”这类预测错误。由地震前兆形成的条件可以得出复杂的前兆分布以及前兆相对震中转移规律的结论。研究了前兆信号曲线组成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使地震短期前兆的区分更有根据。  相似文献   
14.
用7级以上强震的年次数表征的全球地震活动性变化的范围非常宽(图1)。地震频次变化曲线似乎是一个随机过程的体现,在几十年内这条曲线可能是稳定的。全球和局部地区地震活动动态总体统计稳定性的假定对地震区划和地震危险性评定是一个普遍的认识。然而,图1已显示出,在  相似文献   
15.
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信息中心地震目录资料的分析,表明有可能划分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三个组成要素:1)地球各半球和一些巨大地区普遍具有的全球性要素(T要素);2)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镜像对称要素(M要素),其特点是南半球地地震活动性增强时,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减弱,反之亦然;3)反映地震活动性长期减弱或者增强的线性活动性要求(L要素);4)对于最强的地震全球性要素(T)表现最为显著,在研究弱震为主的地震总  相似文献   
16.
极震区地震作用的预测与震源区周围岩石半空间中非线性波强度的评估有关。作为弹性波(地震波)辐射源产的震源之形式参数对于工程地震学的目标来说是不足够的。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在震源的非弹性应变区中岩石的特性。根据实际资料和理论的综合分析,得到了弹塑性波的强度与折合距离的关系式,确定了震源非线性应变区的相对范围,证明了作为弹性波辐射源的震源是一个椭球体,确定了椭球体的尺度及其与平均半径R0的相关关系。R0被看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定量描述实际介质中地震过程的理论。该理论以地震熵的产生规律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引言研究任何地震事件时,从地震宏观作用的研究到地震和核爆炸的识别,实际上都必须知道震源深度。确定震源深度是根据对记录初至震相的分析1956;1983),特别是对pP波和sP波初至相对于初动的时差分析来实现的。但是除了上述震相以外,在纵波开始部分可能存在其他一些转换波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训乐普桑水电站大坝闸门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电站水库截流蓄水时、达到设计水位时和水库满载时)地震活动性详细研究的一些结果。发现了坝址地区出现诱发地震活动的有关证明。提出了有关水库运行状况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1991年4月29日拉恰地震的余震序列,确定了200多次余震的震源机制,发现了1991年6月15日余震前后最大余震的震源机制主要是逆断层特征。研究了主震近场区的加速度图,计算了地震动位移位位移并分析了它的变化形式。所有记录形态可分为脉冲型和波动型两类。研究了地震动位移的时间变化,表明了强余震后脉冲型地震占了多数,综合已揭示的两种规律性就能更可靠地得出余震过程变化特点的结论是:余震震源机制的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