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3篇
  免费   956篇
  国内免费   1399篇
测绘学   638篇
大气科学   656篇
地球物理   1032篇
地质学   2622篇
海洋学   787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423篇
自然地理   58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左熹  陈国兴  王志华  杜修力  孙田  胡庆兴 《岩土力学》2010,31(12):3733-3740
开展了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3跨3层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应变、水平位移反应和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加速度、震陷及其作用于模型结构侧墙的动土压力反应。分析和总结了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特征,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对其周围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有明显影响,结构两侧和底部地基土中的孔压峰值小于相同深度离结构较远地基土中的孔压峰值;地基土中孔压的消散速度自下而上呈逐渐减慢的趋势;地震动作用过程中,模型结构产生向上的相对运动,强地震动作用时模型结构上浮现象明显;模型结构侧墙受到的动土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减小,输入地震动特性对动土压力的大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小波包的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及其频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臻  盛谦  刘加进  冷先伦 《岩土力学》2010,31(12):3901-3906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在合理选择地震动力分析阻尼参数的条件下,开展白鹤滩水电工程13#机组剖面地下洞群围岩地震响应研究,并结合小波包变换方法从加速度峰值及振动能量角度评价了地震波在岩体中的传播规律及洞室群不同区域地震响应的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强度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层间错动带有一定减震作用;小波包分解可以较全面地给出地震响应成分的频率分布;地震波的高频分量在岩体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在地下洞室群附近,岩体地震响应的加速度峰值和振动能量频谱特征以1~3 Hz频段为主,其他频段对岩体地震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3.
Lei Huang  Zhen Li 《寒旱区科学》2010,2(1):0059-0066
Mountain glaciers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 It is important to acquire ice flow velocities over time for glacier research and hazard forecast. For this paper, cross-correlating of optical images is used to monitor ice flow velocities, and an improvement, which is called "moving grid," is made to this method. For this research, two remote-sensing images in a certain glacier area, dur-ing different times are selected. The first image is divided into grids, and we calcula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window in the grid with the window on the second image. The window with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considered the counter-part one on the first image.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two corresponding windows is the movement of the glacier, and it is used to calculate glacier surface velocity.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dividing an image with ascertain grid, this method uses small steps to move the grid from one location to another adjacent location until the whole glacier area is covered in the image, thus in-creasing corresponding point density. We selected a glacier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for this experiment and used two re-mote-sensing images with a 10-year interval to determine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994.
Lake Jilantai-Hetao, a megalake, was formed some time before 60–50 ka, along the Great North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basin is now dry, with most of the area covered by aeolian sand. We are investigating this profound hydrologic change using a number of research approaches. Paleoshorelines of this megalake are best preserved in the Jilantai area in the southwestern portion of the megalake basin. We collected aquatic mollusk shells from littoral sedimen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round Jilantai and measured their strontium isotope compositions. 87Sr/86Sr ratios in shell carbonates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igh lake phase (~1,080–1,050 m altitude) and the low lake phase (~1,044–1,030 m altitude), with a small shift in average strontium ratios to more radiogenic values during the low lake phase. Based on regional hydrology and physical geography, we conclude that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was the dominant water source supplying this megalake. 87Sr/86Sr ratios of modern water samples suggest the Yellow River was the dominant water source during the high lake phase, but tha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Yellow River water to the megalake was reduced, and tha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local precipitation and groundwater increased, during the low lake phase.  相似文献   
995.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不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6.
山坡蓄量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坡地貌特征,即山坡地形曲率的敛散、凹凸等性质,是影响土壤含水量、产流面积空间分布的重要地形控制因子.山坡蓄量动力学理论(Hillslope-storage dynamics)是一种融合地貌特征的山坡水文模拟方法.其引入宽度函数和土壤厚度函数的概念,建立基于土壤蓄水能力的一维山坡蓄量动力学方程,这是采用低维方法描述山坡复杂三维结构的水文响应的一种简化方法,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程度.该理论解决流域水文模拟的尺度和参数化问题的潜力已经得到重视,但仍需开展尺度效应研究,通过野外观测事实和大量理论分析成果为此项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7.
基于人体心脏电场信号的生命探测仪是目前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其困难之处在于从地震废墟中提取微弱的心脏电场信号。本文主要分析地震废墟中可能出现的对人体电场有干扰的信号情况,提出如何接收废墟中微弱的超低频心脏电场信号,并根据人体心脏电场的特征设计特殊滤波器滤除干扰信号,只保留因人体心脏跳动而产生的360度扩展的超低频非均匀电场。  相似文献   
998.
同一震源区两次地震到达某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后者取决于震源机制的几何特性。用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认为该系数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数值描述。据此对2003年青岛序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地震事件进行聚类分组,给出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存在由一致到发散的变化过程,即震源区应力场强度由相对集中向逐步分散过度;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震源机制各不相同,区域应力积累没有形成任何一个优势方向。  相似文献   
999.
针对鹤岗地震台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台站实际情况,分别从主机系统、电子记录系统等方面,提出仪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总结DSQ水管仪在日常问题中系统维护的具体解决办法,以此提高观测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文中展示了南黄海中古生代沉积地层的成像结果,显示南黄海隆起区存在较稳定的中古生代沉积地层残留区.南黄海中古生代残留沉积地层的成像问题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主要原因是以海底鸣震为主的层间多次波和与中古生界顶界面相关的长程多次波非常发育,致使有效反射波无法准确识别.本文利用平面波域层间多次波的可预测性,对地震数据平面波分解之后进行预测反褶积,较好地消除了层间多次波.利用速度差异分离长程多次波,在有效波速度无法确定的条件下,先从低速的、可以确认的多次波开始进行分离,逐步确认并分离多次波,同时逐步进行有效波的确认和成像速度的尝试,最终得到合适的成像速度场和多次波被充分分离的数据.成像结果对南黄海残留盆地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