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28篇
  免费   6676篇
  国内免费   8740篇
测绘学   2092篇
大气科学   7668篇
地球物理   8818篇
地质学   17260篇
海洋学   4228篇
天文学   1615篇
综合类   3770篇
自然地理   4293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527篇
  2022年   1488篇
  2021年   1680篇
  2020年   1446篇
  2019年   1566篇
  2018年   1924篇
  2017年   1744篇
  2016年   2059篇
  2015年   1708篇
  2014年   2124篇
  2013年   2141篇
  2012年   2041篇
  2011年   2076篇
  2010年   2145篇
  2009年   2066篇
  2008年   1949篇
  2007年   1850篇
  2006年   1517篇
  2005年   1306篇
  2004年   1088篇
  2003年   1080篇
  2002年   1027篇
  2001年   991篇
  2000年   1139篇
  1999年   1629篇
  1998年   1288篇
  1997年   1267篇
  1996年   1143篇
  1995年   1001篇
  1994年   919篇
  1993年   785篇
  1992年   601篇
  1991年   477篇
  1990年   353篇
  1989年   331篇
  1988年   292篇
  1987年   183篇
  1986年   156篇
  1985年   120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72篇
  1981年   59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58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地震动输入能量衰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所收集到的266条强震记录,将其按场地条件分类,计算了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延性系数下的“绝对”和“相对”输入能量反应谱,然后利用两步回归法,得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动“绝对”和“相对”两种输入能量的衰减规律,分析了场地条件、延性系数、震级及距离等参数对地震动能量谱的影响,并对两种输入能量衰减规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62.
在讨论地震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震区的深部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面形变、极震区展布方向、震害、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发震构造标志,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发震机制。初步认为北北西向罗明坝-太平断裂和北东向飞陵-丙麻断裂是2001年施甸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二者具有共回轭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3.
云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付虹  万登堡  张立 《地震研究》2003,26(3):209-216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最早出现的宏观异常地点对未来地震震中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4.
时间项分析法中,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反演,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的长白—敦化(L1)剖面的Pg波到时进行了计算处理,得到了Pg波时间项及基底速度值;取上部地壳的介质平均速度为4.5km/s,经反演求得了各点的深度值,给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结晶基底的厚度分布。结晶基底厚度一般在2.0km左右,而在长白山天池下方结晶基底最厚处接近4.0km;在万宝和敦化附近各有一不太明显的凹陷,其原因可能与在这两个位置处有几条断裂穿过有关。  相似文献   
965.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966.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967.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outh China Sea typhoon Leo (1999)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ummary ?A South China Sea typhoon, Leo (1999),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Penn State/NCAR mesoscale model MM5 with the Betts-Miller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BMEX). The simulation had two nested domains with resolutions at 54 and 18 km, and the forecast duration was 36 hours. The model was quite successful in predicting the track, the rapid deepening, the central pressure, and the maximum wind speed of typhoon Leo as verified with reports from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 (HKO). The structure of the eye, the eye wall, and the spiral convective cloud band simulated in the model are found to be comparable to corresponding features identified in satellite images for the storm, and also with those reported by other authors. A trajector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hree kinds of trajectory were found: (1) spirally rising trajectories near the eye wall; (2) spirally rising/descending trajectories in the convective/cloud free belt; (3) straight and fast rising trajectories in a heavy convection zone along one of the cloud bands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Both the HKO and the U.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 reported the rapid deepening of Leo started around 00 UTC 29 April. In the model, the eye was first form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it extended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within a few hours. We speculate that the spin-up of cyclonic rotation in the low-level eye enhanced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long the low-level eye wall. The positive vorticity was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by convection, leading to an extension and growth of the eye in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CPS) on the simulation, the Grell scheme (GLEX) was also tested. The GLEX predicted a weaker typhoon with a wilder eye that extended not as high up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s BMEX.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the eye between the BMEX and GLEX suggest that the mesoscale features of the eye are dependent on the convection. In other word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convective heating is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eye. Received December 18, 2001; accepted May 7, 2002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 2003  相似文献   
968.
华南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与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陈静  薛纪善  颜宏 《气象学报》2003,61(4):432-446
利用非静力MM5模式,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华南暖区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影响,进行了中尺度暴雨模式扰动集合预报试验。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对流凝结加热引起不同的局地温度扰动,通过大气内部的热力动力过程,导致垂直速度的差异,进而影响网格尺度和次网格尺度降水时间、地点和强度。后续降水再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形成新的扰动源。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还可引起扰动源能量传播方式不同,最终使模拟大气的动力和热力结构有差异。针对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使用两种模式扰动方法构造集合预报扰动模式,第一种方法是随机组合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边界层方案,第二种方法是扰动Grell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中主要参数振幅。集合预报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法的集合预报效果优于第二种方法,仅扰动参数振幅值似乎还不足以反映华南暴雨预报的不确定性。单一的确定性预报在暴雨落区和强度方面的可信度不稳定,集合产品能给华南暴雨过程提供更有用价值的指导预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9.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970.
介绍了ADP数字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网系统的功能与结构。ADP系统已在广东省地震局连续运行,满足前兆台网综合化、数字化、自动网络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