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5篇
  免费   4166篇
  国内免费   5939篇
测绘学   3141篇
大气科学   2160篇
地球物理   3087篇
地质学   11087篇
海洋学   2633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1411篇
自然地理   2433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1059篇
  2021年   1346篇
  2020年   1042篇
  2019年   1080篇
  2018年   1049篇
  2017年   988篇
  2016年   968篇
  2015年   1237篇
  2014年   1148篇
  2013年   1433篇
  2012年   1567篇
  2011年   1554篇
  2010年   1517篇
  2009年   1380篇
  2008年   1420篇
  2007年   1329篇
  2006年   1300篇
  2005年   1032篇
  2004年   756篇
  2003年   542篇
  2002年   550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本文利用矿山爆破,进行了地形对地面运动影响的观测研究.9次爆破的结果表明,山顶处位移和速度的谱曲线的峰区较山前和其它测点的集中,振幅的量值也大,其放大倍率约为3,其中与山体走向平行的水平分量放大得最大,与之垂直的次之,而垂直于地面的最小;山顶测点不同分量上最大位移所对应的周期接近,其对山前的放大量值近于2,也是水平分量大于垂直分量;山顶处地面运动的延续时间取决于爆破的药量和方式,山前等测点延时的放大为3-4倍,也是水平分量大于垂直分量.山顶上地面运动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入射波所激发的山体共振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72.
用地震反射波定量解释煤层厚度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引言 工业可采煤层厚度一般为1.5m,如何从地震资料上准确圈定1m厚的煤层边界、并定量解释煤层厚度、准确计算地质储量,国外一些学者研究了薄层地震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与薄层厚度的关系后,得出了不同的薄层垂直分辨率标准,Widess用零相位子波作实验时,发现当薄层厚度为λ/8(λ是地震子波的主波长)时,反射波形正好是入射波的导数,并可直观地鉴别顶底反射;Kallweit利用可控震源研究了薄层响应的频谱后,提出了分辨地震波的极限为1/(1.4f)(f为地震子波的上限频率),经主频换算后,此  相似文献   
973.
Location of Tibetan earthquakes──a nonlinear approach by a simplex optimized technique(赵珠)(丁志峰)(易桂喜/)(王建格)LocationofTibetanea...  相似文献   
974.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麟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2-428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975.
岷山隆起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麒  陈社发 《地震地质》1994,16(4):429-439
岷山隆起为一第四纪强烈抬升区,构成川西高原的西界。岷山隆起的东、西边界分别受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的控制,为地震活动带,南部向龙门山构造带过渡。岷江断裂北段的第四纪活动始于距今2Ma以前,为一逆走滑断层,观测到的左旋位移量为2.4km,左旋滑动速率为1mm/a。岷江断裂控制了沿隆起西界分布的地震活动,包括1933年叠溪和1960年漳腊地震  相似文献   
976.
张先康  杨玉春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6):759-766,T002
利用布设在唐山滦县震区30km×40km范围内的由88台数字和模拟地震仪组成的临时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向6个炮点激发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走时,重建了台阵下1-9km深度的P,S波速度和V/V图像.结果表明。中、上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北北东走向的滦县-卢龙断裂自地表向下至少延伸到8km深度处,并向北西方向倾斜.中、上地壳存在着近东西向的低速异常条带.这两组构造控制着该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77.
江西凤凰岽含锡黄英岩脉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会昌县岩背火山盆地密坑山含黄玉花岗岩体的北侧外接触带,产有数条含锡黄英岩脉。据野外产状、岩石结构构造等表明岩脉属岩浆成因。稀土元素研究表明,凤凰岽黄英岩REE含量极低,∑REE及配分曲线与脉侧黄玉石英化蚀变岩有着明显的区别。富氟花岗岩浆结晶晚期衍生的富Si,Al,F含少量K,Na的残余熔浆沿断裂上侵因压力降低产生二次沸腾,使K,Na分离进入含水相,这是富Si,Al,F;极贫K,Na的黄英岩形成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78.
1989年3月13日太阳耀斑事件产生了丰富的地球物理效应。耀斑激波和耀斑粒子流引起强烈地磁暴。在武昌地区,磁暴急始发生于地方时3月13日09h30min,其初相期持续10小时(3月13日09h30min-19h20min),主相期持续13小时(3月13日19h20min-3月14日08h20min),至3月16日05h20min始恢复平静(图1)。  相似文献   
979.
本文所处理的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是一条途经陕、甘、宁、青四省,由7个炮点和12个记录分支组成的、全长约970km的地壳折射资料。 本文通过走时反演、射线追踪和合成地震图等分析解释手段,给出各分支的结构参数和全测线的横向变化。整个地壳大体分四层,其参数为 H1=3.32±1.01 km,V1=4.35±0.79 km; H2=11.79±2.77 km,V2=6.06±0.24 km; H3=11.58±4.32 km,V3=6.35±0.26 km; H4=17.64±7.25 km,V4=6.52±0.57 km. 地壳总厚度为45.60±11.01km.莫氏面自西向东逐渐变浅,在西段较为平缓,在中段和东段起伏较大,似乎显示出一个上端略宽、下端略窄的“U”形构造.这种构造有助于说明该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和地震孕育的深部条件.  相似文献   
980.
东昆仑南缘西大滩混杂堆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直  赵民  施立新 《地球学报》1984,6(3):129-135
<正> 西大滩混杂堆积,出露于东昆仑中段南缘,青藏公路的西大滩南侧之煤矿沟(图1)。秦德余、李光岑1976年首次认为是混杂岩,但未做描述。青海区调一队四分队在填图时也注意了这一现象。笔者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对该混杂堆积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根据野外收集的实际资料,笔者认为西大滩混杂堆积是滑塌混杂堆积,它向东、西延伸而为混杂堆积带,依混杂岩块的岩性种类及空间分布关系,由南到北可划分三个混杂堆积层,三层在成因上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