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8篇
  免费   1974篇
  国内免费   2592篇
测绘学   1190篇
大气科学   2183篇
地球物理   1716篇
地质学   4395篇
海洋学   1575篇
天文学   189篇
综合类   754篇
自然地理   1132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556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490篇
  2017年   495篇
  2016年   512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585篇
  2013年   683篇
  2012年   682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716篇
  2009年   672篇
  2008年   602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79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全球硫资源特征及国内硫资源供需现状表明,国内硫资源贫乏,硫资源生产与消费逐年增加,尤其磷肥生产对硫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预计到2020~2025年磷肥用硫量将达到峰值1620万t左右,不包括出口磷肥耗硫量。因此,加强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硫铁矿找矿及矿山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2.
地下工程开挖时常出现围岩稳定性问题[1],而研究围岩稳定性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围岩开挖后的二次应力-形变场研究.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面临一定难题.工程实践证明,借助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张天羽  李才  苏犁  解超明  吴彦旺  王明 《地质通报》2014,33(11):1662-1672
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岩石单元包括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岩墙、玄武岩等。通过对该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它们属于E-MORB型,与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蛇绿岩比较相似。堆晶辉长岩(R12T11)中用于LA-ICP-MS定年的锆石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12个测试点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2.7Ma±3.4Ma,表明日湾茶卡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日湾茶卡蛇绿岩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内一处新的早古生代洋壳残片,将为进一步揭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994.
范建军  李才  彭虎  毛文朋  许伟  王明 《地质通报》2014,33(11):1690-1695
天泉群岛出露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也是目前该缝合带上所发现的第一套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制等对天泉群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泉群岛由9个孤立、岩石组合不同的洋岛组成,其中独泉沟洋岛、屏风岭洋岛的洋岛组分齐全,见玄武岩、灰岩、砾岩、硅质岩等,其他洋岛的洋岛组分不全。天泉群岛与展金组复理石沉积为整合接触,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天泉群岛的厘定,说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大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仍具有成熟的洋壳。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演化内容,为反演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厘定内蒙古白乃庙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对矿区主要含金石英脉中热液蚀变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锆石热液蚀变特征明显,具有清晰的核—幔—边结构,锆石核、幔均为岩浆锆石或变质锆石,热液蚀变增生边呈自形—半自形结构,Th/U值集中于0.2~0.5之间,测年数据为421.4~447.6Ma,认为金矿形成时代为志留纪。从区域成矿规律分析,初步认为白乃庙金矿床的形成与早古生代古亚洲板块向华北地块强烈俯冲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6.
彭虎  李才  解超明  王明  江庆源  陈景文 《地质通报》2014,33(11):1715-1727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段的冈玛错—日湾茶卡地区,近东西向展布着一条富含暖水型生物化石的早石炭世地层日湾茶卡组(C1r)。对日湾茶卡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25~400Ma、400~500Ma、500~600Ma、950~1100Ma、1400~1800Ma和大于1800Ma六个年龄区间;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325 Ma,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碎屑锆石中362 Ma和454Ma的年龄峰值最明显,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岛弧消减事件和加里东运动的年龄记录,表明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于扬子大陆周缘。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可知,日湾茶卡组属于欧亚大陆扬子型石炭纪沉积地层,为岛弧环境下的一套浅水台型沉积。  相似文献   
997.
王明  李才  解超明  吴彦旺  范建军  徐建鑫 《地质通报》2014,33(11):1768-1777
羌塘南部地区大面积出露玄武岩、基性岩墙等基性岩类,区域上它们沿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南侧展布。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认为基性岩墙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玄武岩呈夹层状产出于展金组中,随着羌塘地区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提高,玄武岩的确切时代、构造属性等已成为探讨研究区构造演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选择羌塘南部典型的玄武岩进行地球化学研究。玄武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富集Ti和Fe;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主要投在板内环境区域;总体表现出与地幔柱成因同类岩石相似的特点。对玄武岩的研究,为羌塘南部晚古生代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8.
云南省江城勐野井钾盐矿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固体钾盐矿。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近几年通过野外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勘探 ,认为钾盐来自深部侏罗系,并沿断裂构造带挤压塑流到表层,可能在深部还存在大面积的“盐源”。为实现找矿突破,亟须了解控制盐矿形成的构造及围岩的三维结构特征。通过对江城地区高精度重力数据位场分离、边缘检测、3D物性反演的地球物理处理与解释,获得了勐野井地区江城湖盆的基底变化、断裂展布等地质信息,确定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地下密度体的三维分布与岩盐矿的关系,推断在勐野井矿区西北深部可能还有侏罗系盐岩甚至钾盐的存在,该地区将是未来找矿工作的重点。研究成果为江城地区下一步钾盐矿勘查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微波等离子体炬质谱技术快速鉴别天然石材与人造石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然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等;人造石材多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料,添加适量的无机物粉料和添加剂固化制成。由于石材种类繁多,并且各种石材的岩体所含矿物成分也有差异,当前很少应用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准确、快速鉴别天然和人造石材,仅有的红外光谱法由于对待测物纯度的要求较高而具局限性。本文基于微波等离子体炬源(MPT)同时具有热解吸与强电离能力,能在短时间内离子化待测物的特点,采用微波等离子体炬质谱(MPT-MS)技术,无需样品复杂预处理直接对天然与人造石材进行分析,获得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在m/z 50~1000之间的石材的指纹谱图,并运用化学计量学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处理所获取的数据,实现了不同建筑石材的区分。结果表明,MPT-MS能够获得石材丰富的指纹谱图,结合PCA方法能够快速鉴别天然石材与人造石材,天然石材中解吸出的物质主要为CO2和H2O的团簇分子;而人造石材中解吸出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人为添加的黏合剂等)。本研究采用的MPT-MS技术无需采用喷雾、激光、基质和加热等方法辅助,并且无需对石材进行任何复杂的处理即可进行质谱分析,从而获取石材表面及内部物质的质谱信息,为快速直接鉴定石材样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质谱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damage induced by smooth blasting and presplit blasting based on the excavation of high rock slope. The whole damage process of the smooth blasting and presplit blasting excavation method is studied by using a cumulative blasting dam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code LS-DY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case of contour blasting with the method of smooth blasting, the total damage of rock slope is a result of cumulated damage induced by the production hole, buffering hole, and smooth hole. Among the total damage, the blasting of the production hole is the main resource, followed by the smooth and buffering holes. For the presplit blasting, the final damage of rock slope is mainly induced by presplit blasting itsel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l damage zone of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Two classes of damage zone could be found in smooth blasting excavation; one of them is the columnar high-degree damage zone around the slope surface and the other is the low-degree damage zone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lope. But in the case of presplit blasting, there is only the columnar high-degree damage zone around the slope surface. Finally, a damage control suggestion for two blasting excavation methods is proposed and verified based on the excavation of the temporary shiplock slope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