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90篇
  免费   6304篇
  国内免费   8205篇
测绘学   2716篇
大气科学   7244篇
地球物理   8553篇
地质学   16574篇
海洋学   4054篇
天文学   1409篇
综合类   3824篇
自然地理   4525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475篇
  2022年   1543篇
  2021年   1702篇
  2020年   1420篇
  2019年   1635篇
  2018年   1924篇
  2017年   1740篇
  2016年   2035篇
  2015年   1752篇
  2014年   2120篇
  2013年   2061篇
  2012年   2002篇
  2011年   2045篇
  2010年   2163篇
  2009年   2035篇
  2008年   1903篇
  2007年   1801篇
  2006年   1383篇
  2005年   1318篇
  2004年   1007篇
  2003年   990篇
  2002年   964篇
  2001年   1020篇
  2000年   1166篇
  1999年   1602篇
  1998年   1247篇
  1997年   1201篇
  1996年   1100篇
  1995年   964篇
  1994年   833篇
  1993年   762篇
  1992年   595篇
  1991年   475篇
  1990年   345篇
  1989年   322篇
  1988年   278篇
  1987年   156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104篇
  1983年   78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58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3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黑龙江省砂金的成色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黑龙江省84个砂金样品的成色进行测定了并与7个岩金样品对比,结果表明,砂金成色变化较大,与原生岩金来源有明显继承性关系,由于受后生风化作用影响,砂金普遍具有金壳结构。砂金成色与其粒度及在河谷中产出位置呈规律性变化,由成色计算出来的溶蚀系数,可作为指导寻找原生金矿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92.
脉金矿床控矿条件及源区性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脉金矿床,特别是大型金矿床的形成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表明:大型脉金矿床的形成与特定的地质背景有密切关系,矿源具有深源性质,而与探矿岩系金的丰度值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对巴西典型金-矽卡岩矿床的解剖,探讨了成矿流体来源、组成演化,以及流体和岩石之间的质量转移程度和机理的信息,揭示金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演化的规律。研究认为,成矿作用两阶段的成矿流体分别为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它们在开放系统中水岩质量比分别为0.02,2.11,并且获得矽卡岩可能是由围岩转向岩体方向的变质流体交代形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北方超大型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超大型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李英祁思敬(西安地质学院,西安710054)关键词超大型矿床热水沉积作用大陆边缘盆地热旋回中国北方超大型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SEDEX)集中产出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与扬子地台北缘西段,即秦岭与狼山两区。可确定的矿...  相似文献   
995.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西天山拉尔敦达坂构造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拉尔敦达坂一带发育的大型复合式韧性剪切带,经解析分为水平拆离、挤压和岩浆侵入隆升、左行走滑韧性剪切三个不同阶段,变形时限分别限定在早古生代晚期至晚古生代早期、晚泥盆世和二叠-三叠纪。剪切带向东至伊连哈比尔山被“天山主干断裂”截断,向西经北本札尔特河谷的阿登布拉克沟在国境附近的阿拉爱格尔山口附近与邻国“尼古拉耶夫线”相接。该剪切带属南侧塔里木与伊犁-伊塞克两陆块碰撞缝合构造同碰撞期的次级构造带。  相似文献   
997.
1.IntroductionResearchonbiokarststretchfromnineteenthcentury,yetonlyrecently,moreefficientandsystematicresearchhasbeenputforwardwiththeappearanceofrelatedspecialterminologyanddetailedreviews[3,11,30,3638],anditseemsthatthereisstilllackofbiokarstinalpineenviro…  相似文献   
998.
IntroductionSolutionasakarstgeomorphologicalprocessinlandformdevelopmenthaslongbeenrecognized.Sincethekarstprocessesarealmostentirelysolution,thoughkarstlandformsarenotonlycausedbysolutionbutalsobyerosion,thecirculationandchemicalcompositionsofkarstun…  相似文献   
999.
A M Findlay  F L N Li 《Area》1997,29(1):34-44
Summary This paper seeks to make a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 by evaluating the autobiographical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igration research. The migration act is seen as a manifestation of an individual's identity. This is moulded by many social influences over an individual's lifecours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lm of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Giddens 1984) using a biographical approach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values underpinning the intentions of professional emigrants from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000.
Adopting Born and ray approximations, time-domain synthetic seismograms for P-P and P-S scattering from a plane wave incident on a thin, laterally heterogeneous layer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time-domain P coda is a convolution between a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 second-order derivative of the time function of the incident P wave. Examples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are given using a time function from a computed short-period seismogram for a point explosive source in a half-space. These show that it is impossible, with realistic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involved,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codas when only single scattering is in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