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3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987篇
测绘学   774篇
大气科学   356篇
地球物理   391篇
地质学   1668篇
海洋学   47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10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采用干法合成,利用红锌矿(ZnO)在1150~1300℃温度下,保温4~6 h即可制得结晶好、粒度较为均匀的ZnO∶Zn材料。利用XRD、能谱仪和荧光光谱仪,表征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与进口VFD荧光微粉ZnO∶Zn的光谱指标基本相同,可以作为VFD低压荧光粉体材料。  相似文献   
992.
东沟营林站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不同时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岩石化学数据,发现区内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中酸性-酸性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w(K2O)、w(Na2)O、w(TiO2)、w(FeOt)、w(MgO)、w(CaO)、w(Al2O3)、w(P2O5)与w(Si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岩浆分离结晶演化趋势;稀土元素大多具有铕负异常,配分曲线右倾,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微量元素的过渡族元素Cr、Co、Ni质量分数较低,大离子亲石元素Sr亏损,Rb富集,高场强元素Nb、P、Ti亏损。综合研究表明,其中生代火山岩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同时与上地壳混染较多。其形成环境为古亚洲洋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阶段,受蒙古-鄂霍茨克海造山后伸展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双重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龚建伍  雷学文 《岩土力学》2010,31(Z2):412-417
结合小净距隧道工程特点,分别建立不同跨度小净距隧道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隧道施工过程力学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三车道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区别于两车道小净距隧道的基本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应不同隧道跨度、隧道净距和围岩级别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别,相同隧道净距条件下,三车道小净距隧道围岩应力状态比两车道隧道差,净距越小,差别越大,而围岩质量越低,差别也越显著;另外,在质量较差的围岩中,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围岩受力最薄弱部位主要集中在岩柱雁形部,而两车道小净距隧道则为岩柱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利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查巴奇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因子,绘制了因子得分图及地球化学分区图,结果显示:地球化学分区结果与地质特征对应较好。As、Sb、Cu、Zn组合主要反映了林西组地层,其子区展布方向与林西组地层的NE走向一致,而Pb、Zn子区在光华组英安岩及安山岩、老龙头组变质岩和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中均有分布,总体呈NE向展布;Ag、W子区除在研究区北侧有相对较小面积的分布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表明Ag、W类与该位置的花岗岩体密切相关。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一个Au矿点及一个Pb、Zn矿点分别位于As、Sb、Cu、Zn子区和Pb、Zn子区内。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地球化学分区,明确了各类子区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为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找矿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995.
通过研究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和盆地南部铀矿化认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独特,其成因可归结为双混合叠造型。其铀源也具有多源性,既有蚀源区铀源,又有盖层铀源,还有深部铀源,它们共同组成松辽盆地铀成矿的铀源。  相似文献   
996.
老矿区面临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保证矿山长远发展的挑战.对其深部资源量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江西城门山铜矿深部铜资源量的预测为例,以富Cu地质体为资源量计算对象,通过函数拟合积分和三维地质体可视化模型,探讨用面金属量积分法和三维地质体块段法进行深部铜资源量预测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流程.最后尝试利用这2种方法计算第一空间(0~-500m)和预测第二空间(-500~-1000m)的资源量.结果表明:第一空间2种方法均可行,计算结果与传统的储量计算结果十分接近;第二空间资源量预测以三维地质体块段法为宜.当铜矿体边界品位指标分别为0.3%和0.2%时.三维地质体块段法预测深部资源量为57.97×10~4t和137.58×l0~4t,深部铜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似屡状含Cu黄铁矿中(I号矿体).  相似文献   
997.
结合本次城门山铜矿东南侧联盟银金矿化点的发现,论述了开展精细地球化学找矿的重要性,即遵循"以矿找矿"和铜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套叠成矿作用的准则,以地质为基础,以现代地球化学成矿成晕机制为指导,以勘查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和高精度的分折测试为支撑,在老矿区的深部和外围开展新一轮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山东威海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威海市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和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该区总体上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Ⅰ类和Ⅱ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97.49%,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2.51%,主要分布在乳山市部分地区和荣成市崖西镇,超标元素主要为Cr、Ni、Cu、Cd;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Cd、Fe、NO2-、总硬度等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且表层土壤具有向强酸、强碱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易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危害人类健康;②沿海地带土地贫瘠,N、P、有机质等营养水平多属缺乏级;③乳山市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地带表层土壤Hg、Cd、Pb、Zn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地质高背景、酸性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A heterotrophic Bacillus sp. strain (5C-1) was isolated from Heshang cave, an oligotrophic karst cav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identified by BIOLOG and 16S rDNA sequencing. Bacterially induced form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by 5C-1 was investigated in several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ets with or without the cell and extracellular enzymes.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both the amount of the precipitates and the pH values of the solution were measured by a spectrophotometer and a pH meter, respectivel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es were observed with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ESEM). The growth of 5C-1 was found to greatly promote the pH value of the liquid medium in the first 2 days, which favors the form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No precipitates were formed with the pH value lower than 8.6, though the pH value was demonstrated to be not the only fact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alcium carbonate. The accum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substance was observed to favor the precipitate formation. Only when both factors reached a threshold did the precipitates form with the addition of CaCl2.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enzymes were not the factors that limit the precipitate formation in our microbial systems. The precipitates of a variety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cluding dumb bells, peanuts, irregular and spherical and rhombic forms were mainly observed in our microbial systems but not in the chemical control system. Interestingly, imprints of bacterial cells and spores were observed to be present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ecipitates of a peanut or a dumb bell form, probably indicative of the microbial escap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mineraliz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相似文献   
1000.
介绍利用Access97编制科技论文登记数据库的具体过程及使用方法。通过该数据库,可以及时将发表的科技论文入库。当论文全部入库后,可以方便地进行查询及统计,从而得出有效的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