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8篇
  免费   955篇
  国内免费   1219篇
测绘学   455篇
大气科学   807篇
地球物理   934篇
地质学   2620篇
海洋学   636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449篇
自然地理   62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300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利用 LA-ICPMS对采集自汉诺坝大麻坪玄武岩中的两个 143Nd/144Nd比值最低[εNd(0)=-26.8~-29.5]的中性麻粒岩包体的单颗粒锆石 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 2 444 Ma和 2 494 Ma的上交点年龄和 88 Ma的下交点年龄,反映它们是新太古代形成的受到中生代岩浆底侵-热变质作用影响的下地壳麻粒岩.这些包体与周坝玄武岩中~1.9 Ga的长英质麻粒岩包体共同确证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目前的下地壳中仍然残留有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和 DMP-70的层状堆晶特征,推断其原岩形成于~2.5 Ga岩浆底侵事件.  相似文献   
992.
最近13万年以来洛川黄土剖面中固定铵态氮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3万年以来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固定铵态氮进行了分析.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含量最高,其次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形成的马兰黄土最低;而且,固定铵态氮的分布在马兰黄土中也能体现出三次小的低-高值的波动特征.洛川黄土13万年以来固定铵态氮的分布与磁化率和<2μm组分的分布相似.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兰黄土中粒度与固定铵态氮的相关关系,计算了S1古土壤中固定铵的分布,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推测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有轻微的损失,尽管如此,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含量仍然高于黄土.鉴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固定铵态氮的分布与粉尘粒度有密切的关系,能与气候变化较好地对应,它可视为反映黄土高原区东亚冬季风强-弱周期性变化较好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993.
As an important reservoir type in the Bohai Bay Basin, China, lacustrine beach and bar sands which refer to the shallow water complex deposited mainly by nearshore, delta‐rim and buried hill‐related beaches as well as longshore bars were developed in a particular stage in the evolution of those faulted Cenozoic continental depressions. In the Chezhen Depression, for example,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Oligocene Shehejie Formation (abbr. as Es2 hereafter) formed during the rifting‐to‐thermal subsidence transitional stage. Although well developed in Es2, beach and bar sands are difficult to recognize owing to their relative thinness. The paper summarize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beach and bar sands on cores and logs. Low‐angle cross‐stratification, swash stratification, as well as occasional small‐scale hummocky cross‐stratification resulted from storms can be observed in beach and bar sands. The paper distinguishes bars and beaches from each other in Es2 mainly based on the grain‐size, bed thickness, facies succession and log response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beach and bars, a chron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framework of Es2 in the study strata is established using a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pproach. Es2 strata are sub‐divided into six medium‐scale cycles and the mapping of the high‐frequency cycles allows the geographic an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oth beach and bar sands to be predicted. The study shows that beach and bars are better developed in times of base‐level fall than in base‐level rise. Factors such as lake‐level fluctuation, sediment supply, palaeogeomorphology and palaeowind direction have exerted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each and bar sands. Finally, the genetic pattern of beach and bar sands in the Es2 unit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f beach and bars reservoir in continental basins in general.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4.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逐步提高,深远海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受限于技术手段,高精度调查资料难以获取,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海底稳定性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地貌特征的深远海海底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已有的研究工作,本文选取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中南部某区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平台建立研究区D...  相似文献   
995.
陈军  孙轶  李京校  张骁  林伟  于梦颖 《气象科技》2022,50(1):139-146
采用2016-2020年浙江省闪电定位资料,利用Access和MATLAB对浙江省陆域、舟山海域地闪回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陆域年平均地闪回击密度为1.97次·km-2·a-1,正地闪回击密度为0.10次·km-2·a-1,正地闪回击占总地闪回击的5.1%,正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为42.49 kA,负地闪为3...  相似文献   
996.
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研究不同地下水流系统发育模式下渗流场和温度场的互相影响.基于二维潜水盆地多源汇的数值模拟和室内砂箱实验,改变降雨入渗强度,通过砂箱底部加温研究上下边界不同温度差条件下的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降雨入渗强度加大,地下水流速增大,地下水流系统由单一区域系统向复杂的局部+区域、局部...  相似文献   
997.
运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结合波密县1960-2010年气象数据, 分析了西藏波密地区冰川的主要分布特征和典型大冰川1980-2010年的时空变化. 结果显示: 波密县共有冰川数量2 040条, 总面积为4 382.5 km2, 其中, 分布在海拔4 000~6 000 m的高山冰川总面积达4 086 km2, 占冰川总面积的93.2%; 南坡分布冰川1 504条, 面积3 180.04 km2, 分别占波密冰川总量的73.73%和72.56%, 而北坡占还不到三分之一. 提取1980、 1990、 2000和2010年4期面积大于20 km2的24条大冰川面积进行对比分析, 1980-2010年间波密县大冰川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 由1980年的1 592.78 km2退缩至2010年1 567.04 km2, 共退缩了25.74 km2; 其中, 1980-1990年冰川变化贡献最大, 冰川面积退缩了16.62 km2, 占冰川总面积退缩量的64.6%. 波密县气象站数据显示, 50 a来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持续上升的影响, 降水量变化对冰川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8.
999.
???ü???GNSS????10??????????????????GPS????????????????????????仯???μ????????仯???????????????????????????仯????????????????????????????????С?????????м?????????п??????Ч?????????????????????????????????????????????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1951-2010年珠江流域23个典型断面流量资料,用P-III型分布曲线拟合洪水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分析了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珠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自1990年以来增加趋势显著;1981-2010年较1951-1980年珠江流域约70%典型断面极端洪水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西江、北江、粤西;而近30%的典型断面呈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东江和桂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