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2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911篇
测绘学   474篇
大气科学   425篇
地球物理   554篇
地质学   1547篇
海洋学   43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地理   39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冬小麦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4~7月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试验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冬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通量特征。发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特征有很大变化。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在晴天、阴天、降水天时依次减小,到达峰值时间约滞后总辐射峰值到达时间1 h左右。大气向下长波辐射与地表向上长波恰恰相反,晴天量值最小,基本稳定在300 W·m-2左右,阴天和降水天依次增大。潜热是能量通量的主要消耗项,在夜间也大于零,夜间感热则为负值。土壤热通量达到峰值时间滞后于净辐射峰值到达时间约1.5 h,其日平均值晴天为正,阴天约为零,降水天则为负值。日平均波文比阴天大于晴天和降水天。植被覆盖度高时,土壤植被系统截留的总辐射也高。  相似文献   
992.
黄河源区蒸散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蒸散发量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区蒸散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区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 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 slope 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蒸散发量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区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 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 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量的变化在0.5~1.0 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 Mann 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地区日照时数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给出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1956~2005年中国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总量呈减少的趋势, 在1980年前后大部分观测站显示有突变, 20世纪 90年代之后减少趋势有所缓解, 保持在稳定偏低的状态;此类变化趋势在东南地区较西北地区更为显著。且日照时数的上述变化主要由于夏季日照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4.
提出了一种基于HSV(Hue Satura tion Value)空间的Haar小波特征和多SVM(SupportVectorMachine)分类器的摩托车识别算法,以解决因样本比例不平衡所导致的对摩托车识别性能差的问题.首先在HSV颜色空间基于无符号小波系数构造特征提取算法,然后对训练数据应用所提出的样本重构方法得到若干训练子集,基于各个训练子集训练相应的SVM分类器,识别时将各SVM的输出结果进行融合即可得到最终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性能高,鲁棒性好,对于受数据的不平衡性严重影响的对象识别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浅水波方程组建立一维溃坝流模型,并给出数值模拟结果.其中,空间离散采用HWENO(Hermit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 格式,时间离散采用四步TVD(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Runge-Kutta模拟堤坝溃决时洪水演进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较采用WENO格式所得数值解更精确-同时,相比WENO格式的相应算法,该算法解决一维溃坝流问题能更有效地减弱振荡,对间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6.
近50年广东冬半年降水的变化及连旱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EOF分析、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东近50年(1957—2006年)冬半年(当年10月—次年3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冬半年降水存在显著的准40年、准2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偏少阶段主要发生在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1990年代末至今。冬半年发生连旱的频率远大于连涝的频率。广东冬半年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与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的海温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连续干旱年出现在Ni?o3.4区的海温为负、正异常年的频率分别为61.5%、38.5%。通过对冬半年异常连旱年Ni?o3.4区海温分别为正、负异常时的大气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可知极涡偏弱,欧洲槽偏强,巴尔喀什湖附近的高压脊偏强,广东为一致的偏北风距平场控制,冷空气活跃,而亚洲大陆中低纬度西风带低压扰动不活跃,南支槽活动偏弱,是导致广东冬半年产生连续干旱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地电化学法在南澳大利亚寻找隐伏金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美兰 《地质与勘探》2010,46(1):153-159
地电化学法是一种借外加电场作用,将呈活动态的金属离子迁移到特制接收装置,收集并分析接收器上的电解物,可发现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异常,从而达到找矿和评价目的的一种找矿方法。利用地电化学法在澳大利亚干燥近沙漠化钙质层覆盖区的Challenger金矿和Kalkaroo铜金矿进行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在上述已知矿体的剖面上均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而同时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无异常显示。表明利用地电化学法在南澳大利亚干燥近沙漠化覆盖区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在Challenger金矿区外围及深部进行了找矿预测,发现了3个有利的成矿靶区,并经工程验证发现1个金矿体,获得了相应的金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8.
Wen, R. L., Xiao, J. L., Chang, Z. G., Zhai, D. Y., Xu, Q. H., Li, Y. C. & Itoh, S. 2009: Holocen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al margin from pollen data from Hulun Lake in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Boreas, 10.1111/j.1502‐3885.2009.00125.x. ISSN 0300‐9483. Quantitative pala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weighted 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pollen profile from Hulun Lake in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data provide a detailed history of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ver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A warm and dry climate prevailed over the lake region until c. 8000 cal. BP. During the period c. 8000–4400 cal. BP,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markedly and temperature gradually declined. The interval between c. 4400 and 3350 cal. BP was marked by extremely dry and relatively cold conditions. Precipitation recovered from c. 3350 to 1000 cal. BP, with temperatures rising c. 3350–2050 cal. BP and dropping c. 2050–1000 cal. BP. During the last 500 years, the climate of the lake region displayed a general trend of warming and wetting. While Holocen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mid‐high latitude monsoonal margin were controlled by changes in summer solar rad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y could also be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lack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weakened summer monsoon resulting from the existence of remnant ice shee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hanges in the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would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ng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相似文献   
999.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在地质地貌上的特征。研究发现,罗平地区北东向断裂带是师宗—弥勒断裂北沿部分,对罗平地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汶川M_w 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褶皱陡坎、后冲挤压陡坎、上冲叠覆陡坎和局部正断层陡坎。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由以逆冲为主的映秀破裂段和兼具逆冲、右旋走滑的北川破裂段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破裂段分别对应于Mw7.8与Mw7.6级地震事件;它们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别对应于Mw7.5、Mw7.7、Mw7.0和Mw7.5等4个次级事件的4个次级破裂段。这些次级破裂段的级联破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 s。余震震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缓,且从西南向北东逐渐变陡可以用来解释走滑分量增加的成因。此次大地震还表明,沿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抬高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地壳挤压缩短,而不一定是下地壳物质流动和膨胀引起上地壳的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