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9篇
  免费   2642篇
  国内免费   3907篇
测绘学   1829篇
大气科学   1680篇
地球物理   2143篇
地质学   7048篇
海洋学   1761篇
天文学   139篇
综合类   1024篇
自然地理   1624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870篇
  2020年   689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751篇
  2017年   768篇
  2016年   678篇
  2015年   732篇
  2014年   812篇
  2013年   973篇
  2012年   1022篇
  2011年   956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827篇
  2008年   877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744篇
  2005年   584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6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力马河镍矿Re-Os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琰 《地质学报》2008,82(9):1292-1304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35 Ma、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263±3 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0%的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0%的岩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可能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γOs(t=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9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γOs(t=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相似文献   
32.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d the monitored data from nine groundwater-monitoring transec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during the five times of stream water deliveries to the river transect where the stream flow cea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rose from −9.30 m before the conveyances to −8.17 and −6.50 m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veyances, −5.81 and −6.00 m after the third and fourth the conveyance, and −4.73 m after the fifth. The horizontal extent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was gradually enlarg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channel of conveyance, i.e., from 250 m in width after the first conveyance to 1,050 m away from the channel after the fourth delivery. With the rising groundwater level,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anions Cl, SO42− and cations Ca2+, Mg2+, Na+, as well as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in groundwater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change.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groundwater chemistry indicated that the groundwater chemistry at the transect near Daxihaizi Reservoir changed earlier than that farther from it. In the same transect, the chemical variations were earlier in the monitoring well close to watercourse than that farther away from the stream. In general,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ajor ions and TDS at each monitoring well increased remarkably when the water delivery started, and decreased with the continued water delivery, and then increased once again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period. Hence, the whole study period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the intermediate stage and the later stage.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tages of groundwater chemistry reaction to water delivery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ndwater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groundwater depths, we educe tha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water delivery, the optimum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should be −5 m.  相似文献   
33.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树木年轮重建阿勒泰西部1481-2004年6-9月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采自阿勒泰西部地区5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区的树轮年表. 通过相关普查发现, 其差值年表序列与该地区当年6-9月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 用沙勒哈(t, t 1)两个树轮差值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地区1481-2004年524 a来的当年6-9月的降水量, 且经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方程稳定可靠. 分析发现, 阿勒泰西部地区524 a来的重建降水量序列具有9个偏干阶段和9个偏湿阶段, 并且具有34.8 a、 5.0~5.1 a、 4.3~4.4 a、 3.9~4.0 a、 3.7 a和3.4 a的显著干湿变化准周期. 重建降水量序列在1518年、 1548年、 1634年、 1765年、 1856年前后发生过突变.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36.
寒区线性工程沿线冻土区的植被恢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寒区油气管道、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占地、建设和开挖对沿线寒区生态环境是一个切割、破碎的过程, 对自然植被和下伏冻土造成了很大的扰动. 管道泄露引发的油污还可引起植被的退化和死亡. 植被覆盖层破坏后改变了原有的地气界面之间的水、热交换条件和力学性质, 反过来又可加速引发下伏冻土和线性工程地基的退化. 基于保护线性工程地基及下伏冻土的目的, 同时顺应环境保护的要求, 目前就寒区线性工程的植被恢复问题已经有许多探索和实践. 当前, 寒区植被恢复注重最低限度的人为介入干预下的自然恢复, 根据线性工程沿线土壤、湿度、营养条件、物种分布和丰度, 视具体情况选择物种, 确定建植方法. 阿拉斯加管道和青藏铁路植被恢复上的经验和方法, 可为拟建的冻土区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沿线的植被恢复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7.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在2005-2007年期间,先后3次对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科学考察,开展了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评价和预测研究.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在各类融区、季节冻土和水系等分隔作用下呈片状或岛状分布,沿线岛状、稀疏岛状及零星岛状占多年冻土区段的40%左右;管道沿线多年冻土随着气候的转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退化.地形地貌单元、植被分布、地表水分条件的变化等局部因素对多年冻土的分布和地下冰的赋存产生重要的影响,管道沿线大约分布有50 km左右的沼泽湿地,其表层为腐殖质土及泥炭层,泥炭层下面分布着含土冰层或地下冰,是管道沿线最差的冻土工程地质地段;由于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水系发育多,冻胀丘、冰椎和冰幔等不良冻土现象广泛分布.科学考察的成果为管道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预测、管道的稳定性影响分析以及后期的长期检测系统设置等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为即将开工的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在冈底斯岩浆岩带的羊八井地区,林子宗火山岩系上部出现小规模的粗面质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粗面岩与时空密切相关的大体积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属于不同的火山岩系:碱性钾质系列与钙碱性系列.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林子宗晚期小体积钾质岩具有独立的岩浆源区,而非早期钙碱性系统低压岩浆过程演化的产物.粗面质熔岩SiO2含量为62.91%~64.63%,具有高K2O(7.52%~8.05%)、Al2O3(16.64%-17.35%)、低TiO2(0.59%~0.68%)与MsO(0.15%~0.77%).钾质熔岩富集LILE与LREE,亏损HFSE,具有高Rb/Sr(1.1~2.3)、Th/La(0.59~0.80)、Th/U(6.3~10.9)和低Ce/Pb(4.1~6.2)与Ba/Th(4.3~14.5)比值,其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分别是87Sr/86Sr(I)=0.7068~0.7075、143Nd/144Nd(I)=0.51241~0.51252、206Pb/204Pb=18.87~18.95、207Pb/204Pb=15.63~15.70和208Pb/204Pb=39.24~39.68.粗面岩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表明冈底斯新近纪钾质火山岩来源于角闪岩相的消减沉积物熔融.因此,羊八井新近纪钾质火山熔岩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消减沉积物折返的证据.  相似文献   
40.
准噶尔盆地周缘山脉抬升-剥露过程的FT证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结合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的研究,探讨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过程及其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周缘造山带自晚三叠世至新近纪至少经历三次大的抬升-剥露事件,结合样品位置分析,推测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具有明显不均一特征.始于晚三叠-早侏罗世的山脉抬升作用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准噶尔东北缘;但是,发生在中-晚白垩世(~115~95Ma)的这期构造抬升作用在盆地周缘的所有山系都有记录;古近纪早期(~60~50Ma)在准噶尔盆地北缘有一期隆升事件,但该事件也仅仅局限于盆地北缘;新近纪~25Ma以来发生在巴里坤(博格达山)的局部抬升冷却事件,仅仅局限于天山北缘,而此时准噶尔盆地的东西两侧山脉可能相对稳定.推测该期抬升事件应是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天山地区的构造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