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67篇 |
免费 | 9854篇 |
国内免费 | 156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34篇 |
大气科学 | 4878篇 |
地球物理 | 7756篇 |
地质学 | 28746篇 |
海洋学 | 8286篇 |
天文学 | 436篇 |
综合类 | 3386篇 |
自然地理 | 60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9篇 |
2023年 | 1359篇 |
2022年 | 2731篇 |
2021年 | 3433篇 |
2020年 | 2715篇 |
2019年 | 3203篇 |
2018年 | 2675篇 |
2017年 | 2541篇 |
2016年 | 2629篇 |
2015年 | 3109篇 |
2014年 | 2989篇 |
2013年 | 3532篇 |
2012年 | 3826篇 |
2011年 | 3733篇 |
2010年 | 3614篇 |
2009年 | 3416篇 |
2008年 | 3436篇 |
2007年 | 3273篇 |
2006年 | 3163篇 |
2005年 | 2663篇 |
2004年 | 1998篇 |
2003年 | 1366篇 |
2002年 | 1499篇 |
2001年 | 1276篇 |
2000年 | 1026篇 |
1999年 | 412篇 |
1998年 | 177篇 |
1997年 | 119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在冬小麦主要生育期(2002年4月初到5月底),对不灌溉的冬小麦测定了冠层温度、地温、气温以及土壤含水量,计算了冠气温差且分析了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含水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00的冠层温度能较好地反映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但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有较大的波动性;14:00的冠气温差能较好地反映40c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很高,在20cm、40cm土层,两者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866、0.99389,这为用区域遥感数据反演主要生育期冬小麦的冠气温差进而监测区域40cm土壤含水量提供了实验性的依据;拔节期和灌浆期,用14:00冠气温差来拟合各土壤层的土壤含水量有较高的精度,从而为用区域遥感数据监测区域土壤含水量提供了经验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15.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改造型含煤盆地煤储层被改造的两种形式;煤体结构的改造及构造煤的形成原因;后生充填物对煤层孔隙的改造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以构造煤发育程度作为改造型含煤盆地改造强度的一个指标。概述了华北克拉通盆地由中生代剪压应力转化为新生代剪张应力和拉张应力,而在盆地内形成以挤压构造为主到伸展构造为主的演化历程,及不同构造类型的区域分布,指出这种演化极易形成构造煤和后生充填物。提出将华北克拉通含煤盆地分为3种改造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各自区域的煤储层物性及对煤层气开发选区的影响。提出应重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层的煤层气.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18.
高坪-吉心段公路喀斯特工程地质综合勘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吉心段的喀斯特地质勘察工作为例,探讨喀斯特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的基本方法。在喀斯特地区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地质测绘、综合物探以及地质钻探等勘察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勘探成果,能够较准确地查明可溶岩的分布、喀斯特形态类型、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以及喀斯特水的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等,并根据不同的喀斯特地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针对喀斯特工程地质问题合理运用综合工程勘察方法,能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可以适应喀斯特区公路建设的需要,并且供今后在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乌拉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及日同化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乌拉苔草沼泽是长白山沟谷湿地的重要类型 ,对其光合速率研究的结果表明 ,乌拉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最高峰出现在 1 0时 ,最大值是 1 8.0 7μmol(CO2 ) / (m2 ·s) ;与其该群落伴生的修氏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午休”现象。影响光合速率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光量子通量密度和叶温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其他因素亦多呈正相关 ,环境因子综合影响了乌拉苔草的光合日进程。乌拉苔草光合作用的日总同化量为 1 896 0 1 .2 μmol(CO2 ) /m2 ,是光合能力较强的一种沼泽植物 相似文献
20.
LIU Jihua SHI Xuefa Chen Lirong HUANG Yongyang Wang Yinxi Cui Yingchun BU Wenrui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5,48(5)
Clay fractions in the non-calcareous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eastern Pacific were analyzed for clay minerals, REE and 143Nd/144Nd. Montmorillonite/illite ratio (M/I ratio), total REE contents ((REE), LREE/HREE ratio and cerium anomaly (бCe) may effectively indicate the genesis of clay minerals. Clay fractions with M/I ratio >1, бCe (0.85, (REE (400 μg/g, LREE/HREE ratio (4, and REE patterns similar to those of pelagic sediments are terrigenous and autogenetic mixed clay fractions and contain more autogenetic montmorillonite. Clay fractions with M/I ratio <1, бCe=0.86 to 1.5, ΣREE=200 to 350 μg/g, LREE/HREE ratio (6 an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similar to that of China loess are identified as terrigenous clay fraction. The 143Nd/144Nd ratios or (э)Nd values of clay fractions inherit the features of terrigenous sources of clay minerals. Clay fractions are divided into 4 types according to (э)Nd values. Terrigenous clay minerals of type I with the (э)Nd values of -8 to -6 originate mainly from North American fluvial deposits. Those of type II with the (э)Nd values of -9 to -7 are mainly from the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n fluvial deposits. Those of type III with (э)Nd values of -6 to -3 could come from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volcanic islands. Those of type IV with (э)Nd values of -13 to -12 may be from East Asia eolian. The terrigenous and autogenetic mixed clay fractions show patchy distribu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volcanic or hot-spot activities in the eastern Pacific plate, while the terrigenous clay fractions cover a large part of the study area, proving that the terrigenous clay minerals are dominant in the ea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